首页 >> 悼念叶培大 >> 相关新闻 >> 正文
 
叶培大:与光同行
http://www.cww.net.cn   2011年1月18日 13:23    光明日报    
作 者:付小悦

我一直在想:年龄相差了一个甲子,并非出身理工科的我们,该怎么来叙述叶培大,这位91岁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脑海里,有两个叶培大。 有时候,他那么突出,独一无二。他的才华、成就,他的行事风格、举止作派……都带有鲜明的“叶培大”标志。 有时候,他又模糊了,仿佛只是群像中的一个,隐身在汹涌澎湃的长河中。那群像,我依稀辨得,是那一代的科学家、教育家,无数让人景仰、抑或被人淡忘的名字。那长河,我知道,是中国的百年风云。 最终,我决定:还原叶培大,还原一位科学家90年来与家国命运千回百转、惊心动魄的关系,还原一位教育家与讲台、学生割舍不断的情缘。

——题记

纵坐标:山河岁月

在“百度”上输入“叶培大”,指尖敲击回车键的一瞬间,屏幕上出现众多信息。右上角提示:“搜索到相关网页约5760篇,用时0.54秒。”排在最前面的一篇文章是:叶培大,奠基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前行者。 这真是奇妙的一瞬。 当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当“叶培大”的名字与互联网以这种方式相逢时,不能不令人思绪万千。 《圣经》开篇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光。一种明亮。一种启示。一种速度。一种通讯媒介。 从无线电广播到微波通信到光纤通信。从电台到电话到网络。91岁的叶培大与中国通讯事业同行,与他满天下的桃李同行,与光同行。

 

叶培大宣誓入党。

翻阅叶培大的影集,仿佛走过悠远的岁月长河。 青年时与同学在湖边泛舟的意气风发。中年时与同事们研讨课题的沉稳庄重。花甲之年给研究生上课时的神采飞扬。耄耋之年主持国际会议时的华发笑颜…… 这不仅是叶培大的个人影像历程。一位亲历中国近一个世纪风云的科学家的人生、事业、心灵轨迹,尽在其中。 一个人与一段历史。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在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这二者的关系总是演绎得如此千回百转、动魄惊心。

赴美途中欣闻日本投降

1945年8月的一天,一艘军舰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前方就是目的地纽约了。一群公费赴美实习的留学生聚集在甲板上,闲谈、沉思。 这时,广播里传来一条消息: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鸦雀无声。几秒钟后,才仿佛回过神来,甲板上,一片欢呼声响彻云霄。 这其中,有一位高高瘦瘦、星目剑眉的年轻人,他就是叶培大。 1915年,叶培大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一个书香世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叶培大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并做出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放弃“文学梦”,矢志从工。 1938年,叶培大毕业于北洋工学院电机系电讯专业。他的大学生活,与民族命运一样多舛:大学四年级,因平津沦陷随学校迁往后方,一路上,日机在头顶盘旋,遍野是逃亡百姓。 1940年,叶培大已是重庆中央广播电台的技术人员。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中,在电台的地下工事里,他和同事们将对国家的责任,化作艰苦、熟练的工作。正是通过这个技术平台,云集山城的各国记者向全世界及时发送电稿,傲然传播中国人民不屈的声音。 1945年,叶培大以电信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赴美进修机会。那一年,他如同上紧弦的发条,奔波于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北方电气公司……一年学习期满,叶培大婉拒人们的盛情相邀,急不可待地踏上归途。 1949年,叶培大走过了人生最繁忙的十字路口:他婉拒了台湾大学和台湾广播电台待遇优厚的数度邀请。他谢绝了一位美国同行同往美国或香港合作的期盼,决定重返母校北洋大学执教。 2006年夏天,91岁的叶培大老人,用那略带吴语的口音向我们讲述同学少年。 “赴美途中,您听到日本投降的那一刻,怎么想的?” “那时就想调转船头,回家。” “您有好几次面临着要不要回国的选择,为什么每次都选择回来?” “这里有我的祖国。这里有我的家。爱国,我想是我自己、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不需要更多理由。”回答缓慢,又平静。

[1]  [2]  [3]  [4]  
相关新闻
编 辑:赵宇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64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进入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叶培大  北京邮电大学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重要新闻
通信技术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