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技术 >> 技术动态 >> 正文
不做瓷器店的公牛 华为IT产品线只做创新者
通信世界网 http://www.cww.net.cn 2014年5月22日 14:16
标签:华为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 在2014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中,华为高层对企业业务(下简称BG)未来5年的判断是,营收超过100亿美元,占比不超过60%。

坊间一直传闻华为的企业业务投资超过100亿元,而2013年的收入只是153亿元,这是否亏损,并影响到未来的投入?华为轮值CEO徐直军说:“对100亿元的投资没有概念。但我毫不怀疑,(在未来)华为企业业务无论在收入还是盈利规模,绝对不会比运营商差。”他顺便提了一句,投资企业IT技术不仅仅是为了企业业务,还是在为运营商网络业务服务,用IT技术重构运营商网络。

徐直军所说的这个企业IT实际上是指IT产品线。该产品线成立于2011年10月,是在华为“2011云计算大会”中宣布的,产品包括传统IT的服务器、网络、存储、交换、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等软硬件产品和体系。

如果IT产品线重构运营商网络的话,这么意味着IT产品线经过将近3年的磨练,已经成熟。华为内部也把IT产品线定义为“创新者”。那么,这三年IT产品线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是否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厂商之一?在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等强调软件重要性的趋势下,华为的IT产品线还有什么机会?

本文深度分析。

铁心做IT产品线

从华为的历史发展看,铁定要做IT产品线。

在2010年华为第一届云计算大会中,任正非说:“避开电信业务的天花板,拓展企业业务,大力发展云计算。”外界的解读是电信市场增长有限,华为在寻找另外一个增长的市场。于是,华为盯上超过万亿元的企业IT这个市场。2010年任正非出来讲话,等同于吹响了华为进军企业业务的号角。2011年成立IT产品线,等于是落实策略。

企业IT市场有多大?市场上容纳了太多的公司。百年老店IBM,也是华为一直学习的对象,2011年的营收是1069亿美元,利润159亿美元,只是“纯粹的IT部门”——系统和科技集团部门营收为190亿美元。这里所说的纯粹的IT部门指的是偏硬件产品,各类“盒子”——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同期,惠普、戴尔在2011年的营收分别是1274亿美元、615亿美元。而华为这一年的营收不过323亿美元,企业业务是14亿美元(不过92亿元)。

在这一年,华为将企业业务的核心定义为“聚焦 ICT 基础设施领域,提供可被合作伙伴集成的 ICT 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通信、办公和生产系统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这写进2011年的财报。可见IT产品线是华为进军企业IT的“开路先锋”。

如果把目光从三年前放到三年后再次对比,不得不认为华为进军企业业务这一战略的前瞻性。这些年,前几家的营收都在逐步下降,各有各的问题,而华为总体营收在上升,企业业务增长迅速。例如在2012、2013企业BG的营收分别是18.5亿美元和25.3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5.8%和32.4%。由此可以推测出,华为整体的业务在增长,企业业务也在高速增长,那么构成其重要一环的IT产品线业务或许也在高速增长。

这里只说营收增长,并没有从投入和投资回报率看。以华为的企业基因看,如果认定的业务方向,一般会前瞻性投入3-5年,甚至长达10年。所以,即便看到IT产品线暂时处于亏损阶段也好不奇怪。这或许从徐直军的讲话中能窥出端倪。

从这三年回顾中,可以看出华为对IT产品线的重视程度。问题是,当业内风向标的IT公司都不在将硬件当作营收之一,准备舍弃的时候,华为凭什么这么自信,能将IT产品线做好?甚至是,作为一个新入场的新手,如何在技术层面开发出前瞻性的产品?最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用户认可?

抓云计算机遇进入

做好一个产品线,涉及面很多。战略、品牌、技术、价格、研发、市场、推广、渠道、服务、用户等等,不能逐一而论。当然,进入时机也很重要。

这也不难理解。作为市场新入者,要想生存,要么抢夺其他IT厂商的饭碗,要么是看到新的机会。只有在这个时节进入,必定事半功倍。

华为看重了云计算这个时机。

简单回顾一下。云计算一词发轫于2005年的一篇著名论文。2009年IT业内的共识是,这将是下一场变革。云计算不仅是商业名词也是技术名词,促使传统的IT基础架构发生变化,也为客户带来新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这对所有的IT厂商都是机会均等,无论是百年老店还是新丁。

任正非不止在一个场合强调云计算带来的机遇。华为利用云计算的创新是,坚持核心的IT基础建设。这个IT基础建设后来演变成任正非说的大白话“管道和铁皮。华为坚持为太平洋这样粗的管道制造铁皮”。

不过要点出的是,华为没有IT包袱,不会对未来的产品路线犹豫不决。但华为不是“一穷二白”起家。对IT产品的制造和研发以及应用,早在运营商市场做了多年。但比起运营商的其他产品营收或者销售,IT产品实在小的可怜。

比如说服务器。在2011年正式成立IT产品线之前,华为的服务器已有10多年历史,据Garter的报告说在中国市场是“出货量”排名第一的公司。这个出货量多是指端到端的服务,直接为运营商、互联网公司量身定做,市场知名度不高。

再说存储。华为花了5.3亿美元收购华赛,这就是为了加强技术实力。再说,华赛原来也有华为的股份。其他的如网络产品包括路由、交换等原本华为擅长的领域,运营商市场只能比企业市场的要求高,而不是低。

可以这么看,华为为了进入企业市场,重新将原来分散的IT产品整合,这包括研发、技术、市场等,打包成一个响亮的名字“IT产品线”。这个名字就是想让IT同行包括企业用户知道,华为的IT产品线来了。

网上有一份资料,列举了华为技术上的创新,如华为服务器连续107次刷新SPEC性能测试纪录;存储产品连续突破SPEC 500万OPS和SPC-1 100万IOPS性能测试;华为企业级高端存储OceanStor 18000系列产品等荣誉等,并成为唯一获得该设计奖项的存储产品。全球首款基于全可编程以太网络处理器ENP芯片的敏捷交换机S12700;CloudEngine 12816最大容量64T,3倍业界容量和扩展性;业界首创分布式云数据中心,首款支持超过1,000公里异地容灾的企业级大数据分析平台等。

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证实华为做IT产品线是有备而来,是准备打一场持久性的硬仗。同时,也证明其毫无历史负担。因为单纯从IT技术来说,核心技术并非只有华为能突破,其他厂商一直没有去做的因为历史或者是市场原因。例如像IBM、惠普、甲骨文、NETAPP、思杰这些大公司通常采取横向或者纵向收购来扩充产品线,推出某个单项的技术性高端产品必定会顾虑太多,有左右手互博的考虑。

与其他新入者不同的是,华为IT产品线并没有充当“瓷器店里公牛”,做“破坏性的创新”。从这点来说,华为这个“创新者”身份先是技术类的创新,然后才是市场的创新。

品牌就是“融合”

反观华为IT产品线这三年的策略,直到今天才完全摸清楚,那就是Fusion“(融合)”。

华为IT产品线有了技术创新,能不断推出最前沿和高端的IT产品,这并不奇怪。做IT产业的,没有安身立命的技术,怎么赢得同行侧目?

从这个理念看,华为对IT产品的摸索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比其他厂商优秀。不过,从反应速度看,华为倒是想“弯道超车”。

从IT产品线成立初期,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上万人,能力交付中心分布在深圳、北京、西安、杭州、上海等地,迅速扩展。从产品获奖以及技术突破来说,大多集中在2012年下半年,在2013年达到一个小高潮,各个产品线均有斩获。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华为从2010年开始筹办云计算大会,到如今已有5年时间,参会人数不断增加,发布的技术和产品、以及相关的策略不断增多,这是华为不断延续的品牌和战略落地。

这验证了华为IT产品线从2010年酝酿、2011年成立、2012年摸索、2013年成熟的一系列过程。甚至可以大胆预测一下,IT产品线经过这几年的锤炼,已经成熟了,完全可以独立PK其他IT厂商。这个意思是说,IT产品线完全有能力独立运作,不一定非要依附在某个业务群组里,就像华为其他独立运作的公司那样。也许这样,会留给IT产品线足够大的想象空间。毕竟,IT基础架构已经和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各个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真正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华为的“Fusion”理念包括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数据中心等技术的融合,这是“计算不再有上限、网络不再有边界、存储不再有限制”的设想。这种架构以云计算、互联网为核心,基于分布式并行计算。

与此相应,各种技术正在走向融合,落在产品层面有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云计算基础设施一体机FusionCube、分布式数据中心等。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云计算战略核心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目前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广泛部署。

华为不止在一个会议中强调,需要构建一个面向客户业务应用的基于FusionSphere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具体是:华为聚焦服务器、存储、网络、云操作系统以及云管理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内的IT创新基础设施,坚持开放合作,致力于与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为企业的数字化重构提供差异化、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而这一切都是基于FusionSphere的生态价值圈。

可以这么认为,2013年9月“Fusion(融合)概念的提出,不仅承载了华为的技术理念,也成为华为IT产品线的一个品牌,具有战略意义。这个品牌下,容纳了华为对IT价值、技术趋势、产业和合作伙伴的理解和思考。

融合其实就是华为怎么看未来IT的发展。

“被集成”就是开放

无论怎么融合和创新,华为一直坚定“聚焦、开放和被集成。”前两个关键词是华为所有业务线的战略指导方针,后一个“被集成”属于企业BG特有的名词。

落在IT产品线上,如何被合作伙伴接受,如何被市场接受始终是一个大问题。2012年,华为提出“被集成”的概念,也就是躲在合作伙伴背后,同合伙伙伴一同打单。

2011年,华为借助云计算趋势,推出了不少典型性案例,如内部部署上万人的“桌面云”,上海医疗云等。到了第二年,华为开始重点推“被集成”概念。

虽然企业业务面对行业这个巨大市场,但行业的需求、客户规模、销售模式和服务模式等差异性较大,华为不可能吃透每一个行业。更何况,每个行业中都存在“隐形冠军”,并不知名,但完全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华为要是想进入一个个行业,面临的困难不是一点半点。

“被集成”这个战略则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能让各个行业的“隐形冠军”成为合作伙伴,利润共享。“被集成”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开放:与各个层面的合作伙伴合作。华为不愿意单打独斗,也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就能做好IT产品线。

华为和业内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合作。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如英特尔、SAP等,集成了各个产品。2014年3月,华为与SAP在CeBIT 2014上宣布联手在多产品、多领域内展开全方位协作,扩展和深化双方的联盟及合作关系。华为FusionCube for SAP HANA解决方案成为全球最佳一体机解决方案。这种合作包括与电信企业合作。2012年8月,华为与Telefonica成立联合规划工作组,共同规划设计了具备电信级高可靠的UNICA基础设施架构。

华为FusionCube

从产品角度说,华为所有开发的产品都具有开放的接口eSDK,通过这样的开发标准,可以使合作伙伴高效地与华为产品联合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还有,避免了各个行业的售后服务。如果产品与知名的IT企业合作,解决方案尤其是个性化的行业解决方案找行业的“隐形冠军”合作,那么这些集成商基本能贴身服务用户。这对华为来说,“被集成”就能潜移默化的进入行业之中,与IT产业上下游共赢。

由于这种策略驱使,从数字上说,华为帮助全球客户建设了40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有120个云数据中心。华为在全球140多国家有业务存在,企业业务聚集35个国家,成为Vodafone集团、美国UCSC大学、瑞士CSS保险、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存储合作伙伴。

开放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华为积极融入业内标准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术上获得更大的参与权。华为是云计算主流标准组织DMTF董事会成员,并担任DMTF中国分会第一副理事长。华为代表成功当选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OASIS新任董事会成员,这也是迄今为止首次有来自中国公司的代表入选OASIS董事会。

开源就是融入主流

云计算对华为是机会,对所有的IT厂商都是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云计算浪潮中的“开源”。既然是平等机会,华为为何能抓住?

如今,开源组织遍及全球。由于语言和国情关系,中国的普及并不高,并不如国外那些IT公司热情高涨。华为要在IT产品线具有“后发优势”,其法宝之一就是顺势而为,站在IT最前沿。

从时间看,2012年10月,华为正式加入OpenStack基金会,2013年11月,华为正式成为OpenStack基金会金牌会员,也是中国厂商首次获此殊荣。这意味着OpenStack基金会对于华为在云计算开源活动中的长期努力和贡献的高度认可。

从云计算出发,到成熟产品,再到融合理念,华为IT产品线越来越清晰。以全分布式高性能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为例,这就是基于OpenStack的开放架构,通过水平融合实现数据中心级的虚拟化,实现ICT融合的云计算。在业界最权威的虚拟化性能对照基准测试SPECvirt_sc2010中,FusionSphere 3.0 版本获得4687分的优异成绩,相同硬件平台条件下,虚拟化性能达到业界最佳。

OpenStack是一个云平台管理的项目,它不是一个软件。OpenStack也是一个旨在为公共及私有云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软件的开源项目。主流的IT厂商均在里面,包括惠普、戴尔、IBM、红帽、英特尔、思科、AT&T、Canonical和SUSE等,国内包括新浪、百度、网易、中标软件、趣游、上海交通大学和公云等公司。华为进入时间不久,但由于贡献度高,迅速成为金牌会员。

选择开源对华为而言有三个好处。

第一,能迅速进入主流的云计算平台中,借助优秀的开源项目,迅速崛起。这就是“弯道超车”所采用的战略。OpenStack已经成为微软 Azure、亚马逊AWS之后有一个事实标准,这个标准有利于开发者互联互通,相互支持Iaas层面的技术设施架构。对于众多IT厂商来说,无论是哪一个层级如上层的Paas、Saas乃至于中间件、应用层的来说,有了这个开放的平台,能迅速与合作伙伴达成技术合作。

第二,符合华为自身的利益。这又从云计算给华为带来的机会说起。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瞅准方向,借力打力,形成自己的生态圈,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扩大。如果华为只是构建IT基础架构,那么在这个生态圈之上,需要更多不同的合作伙伴一同构建。选择开源,意味着更加开放。同时,对华为而言,在主流的开源项目中,贡献越多,对技术的走向具有更多话语权。

第三,符合客户的利益。这可以从开源性质本身来说。由于开源的源代码人人可见,可以构建信任的底层架构,也容易开发符合行业特性的软件。

简评:华为IT产品线为什么会成功?

其实,写这篇稿件之时,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华为三年的财报到IBM、惠普、戴尔这三年的财报,到最近主流对云计算的报道、趋势,与不少专家聊。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云计算是对国内厂商均是一个机会的话,为什么华为能成功,而其他厂商却并不显著?另外就是,同国外相比较,巨头们都在去硬件化,那么华为IT产品线未来的走向又是何方?

1.不能因为华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就认为华为做IT产品线一定能成功。对华为而言,做IT产品线有些“被迫”的感觉,寻找另外一个增长的市场。如果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只是玩个热闹,图个新鲜,追赶时髦词汇,恐怕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局面。

2.在机遇面前,华为从来没有固守自封,以“安全、自主可控”为由头,躲在了主流的标准之外。而是积极融合,与上下游厂商共建一个生态圈。在这其中,能做什么,核心IT竞争力以及存在的价值在哪里,想明白了这一点很重要。

3.技术不是万能的,没有技术又不是万万不能的。华为在技术面前选择了存储、服务器、云计算平台、数据中心等各条产品线单点突破能力。从2013年获得的各种奖项和各种市场排名就能看出来,华为急于用技术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来证明长期投入和持久战的准备。

4.如何赢得市场。这对所有的IT厂商都是最大的问题。华为采取了提升品牌、技术突破和被集成的诸多策略。这种玩法和电信市场的玩法完全不同,华为在IT市场不再是“低价”、“狼性”等形象,而是回归技术,理性看到企业级市场。

5.如何看待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仅从IT产品线看,华为坚持的融合也就是方向之一,这是云计算带来的机会。这种机会一直会持续到3-5年,目前看已经有降温的趋势,正在从概念期走向落地。在这期间,也就是IT产品线发展的极大空间,接下来就是大数据、社交、移动等机会。不过这就不是IT产品线所能覆盖的,而需要整个企业BG的智慧。

6.用现在时髦的互联网思维词汇说,将一个产品做到极致就是成功。华为IT产品线这些年的道路正是如此,技术、品牌、渠道、市场等,各个都做到极致,华为IT产品也就顺其自然进入所有市场,而不仅仅是企业市场。这样,华为所带来的IT基础架构也就发挥了价值,真正成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通信世界网

 

来源:通信世界网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昵称:  验证码:
 
关注通信世界网
 
 
官方微信
“cww-weixin”(或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于获得独家的CWW视点分析、最新的通信资讯。
 
 
专家观点
邬贺铨:频率紧张限..
“中国移动说今年要建20万个基站,到时就超过其他国家4G基站总和。但是..
 
 
最新专题
  • 1

  • 1

  • 1

  • 1

通信百科
 
华为IDC/ISP信息安全管理..
IDC需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互联网接入服务管理是互联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rss
人民邮电出版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邮电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
中国邮电器材公司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信息协会信息服务网络委员会
爱购服务器之家
新浪科技
搜狐IT
腾讯科技
凤凰网科技
人民网无线频道
中国通信网
移动Labs
中华电子网
通信产业网
企业网
In-Stat
IT价值联盟
中国软件资讯网
通信人才网
慧聪通信网
CTI论坛
CIO选型网
CTO技术网
美通社
赛立信竞争情报网
CRS通信学社
ZDNet至顶网
和讯科技
博趣·兴趣门户
呼叫中心频道
运营与增值
信天下企业短信
新电子
OFweek光通讯网
中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