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商业世界最关注的一个词是什么?无疑是“大数据”。
各行各业、每个角落都有大数据的踪影:电商平台、购物中心、银行、酒店……即便宅在家里足不出户,它也能洞察你的需求并及时奉上你想要的资讯、商品或服务。
这与涂子沛的料想几乎完全一致。2012年7月,这位常居美国的信息管理专家、曾经的数据仓库程序员出版了《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下称《大数据》)一书,用“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提醒大家:大数据来了!话音未落,2013年大数据的浪潮就席卷了整个中国。
“变化太快、太大。”这是涂子沛这一年多以来最常慨叹的一句话,他把这些新现象全部归结到新作《数据之巅》当中。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数据》主要注重于新的现象和挑战,《数据之巅》则从历史的纵深上去追溯数据的来龙去脉,在这种讲述中对中美两国进行横向对比,“中国现在有后发的优势,数据和软件的出现为我们实现商业变革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变革
第一财经日报:去年年初,您在本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说希望2013年是中国社会的大数据年,现在,您如何评价这一预期?
涂子沛:完全达到了预期,我能感受到现在中国社会对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有一种非常迫切的热情和需要。
2013年,大数据占据了各大新闻媒体,只要是高科技的会议总会谈到大数据,甚至两会上都有大数据的分析。我去年在国内做了几十场演讲,面向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和政府的都有,我甚至受到许多中小城市地方教育局局长的邀请。每一场论坛都能收到很好的反应和回馈,让我体会到了中国社会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渴望。
这也正好说明了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它还是一个商业变革和社会变革。
日报:大数据在国内应用的发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涂子沛:大数据的应用阶段其实就是它的一条发展曲线。
任何一个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人在不断地认识它,然后会突然出现一个爆发和上升,所有人都开始谈论它并说它的好处。但实际上,这个“热词”肯定也存在泡沫的成分,我们现在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但到了一定阶段大家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东西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它也存在问题。这时候就会有人发出批评的声音,从神化它变为丑化它。美国社会就到了这个阶段,不断有人对大数据提出批评,我们中国社会也差不多快到了,这代表我们正在进入下一阶段。
这个新阶段更加理智,大家可以更加理性,平静地对待大数据,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在技术层面上会开始发展并逐渐上升到某个高度。从这个角度来讲,大数据不像是云计算,后者只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前者是一个涉及到商业管理、商业变革甚至社会变革的持久问题,起码在未来几十年都会是焦点。
日报:总结来说,一共是五个阶段?
涂子沛:一共是五个阶段:一开始是一个认知期,大家都在爬坡、认识。第二是一个过热期,所有人一拥而上、参加讨论。接下来是一个冷却期,人们发现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开始降温。然后会出现一个平稳的发展期,技术应用到商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最终大数据的理念也成熟起来,成为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