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车上的医生通过4G网络将急救信息汇总传输,及时与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医生会诊,使急救准备时间大大缩短。
就在不久前,一个第一时间获得救治的心肌梗死病例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移动诊疗”的好处。
当时,安装了4G移动终端的试点救护车一到现场,见到是一位呼吸困难的老年病人,急救医生初步诊断为心肌梗死,马上抬患者上车。上车之后,急救医生接通各种仪器后,在一台平板电脑上输入患者的身份证号,迅速调出电子健康档案,血型、既往病史、过敏药物等一目了然。与此同时,救护车监护仪上所有生命体征信息也通过蓝牙同步到电脑上。为了进一步研判病情,急救医生立即与目的地医院、120指挥中心进行视频会诊,各方在清晰地看到患者并共享监护数据的情况下,诊断出患者确为心梗,甚至将心梗的位置准确定位。患者一到医院,立马被推进了手术室,及时抢救了过来。
医院急诊中心的医生通过4G网络传来的患者心电监护、氧饱和度血压、血氧等急救信息诊断病人的病情,以确定是否手术并做好相应准备。
杭州市急救中心主任应旭告诉记者,安装4G实时联网之后,上述准备工作中的一部分可在120急救车上完成,一般情况下能节省一个小时左右的抢救时间,而且通过视频会诊,让医疗专家“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救治率。要知道,对于心梗等危重病人,早一分钟就多一份生还的机会!
目前,中国移动正在进一步推进4G网络建设。从技术角度来讲,4G的平均网速可达到80Mbps,这将为提升各类医疗服务和应用的信息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彻底解决看病难亟待信息共享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几乎是每年全国两会中最强烈的呼声。
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其根本原因在于全国范围内的医疗资源不足、覆盖率低、共享性差,“如果能够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将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配置”。
很多患者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常年奔波在各大医院看病,每到一家医院就要办一张卡,由于各家医院诊疗卡不能通用,身上除了一张医保卡,还有七八张不同的诊疗卡,每张卡都像一道“关卡”,围起一个个“独立王国”。而且几乎每换一家医院就需要重复检查,因为病历、诊疗、化验等信息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得不到互认,不仅给群众造成经济负担,也耽误诊疗时间。这其实就是由于缺乏医疗信息共享机制,导致信息壁垒而引起的。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在这几年的医疗信息化项目建设中也发现,由于缺乏统一的医疗信息标准和滞后的规范体系建设问题,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竖井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不少医院的内部信息系统之间、不同医院之间、医院与其他系统之间很难进行信息交换。
一位卫生部门的项目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信息孤岛不仅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还造成了医疗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利用,使得跨系统的医疗服务效率低、群众感知差。”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总经理郑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医疗信息标准体系、建立国家级医疗健康数据中心、打造区域级医疗健康云服务平台等建议。一方面通过构建诊疗、检查、护理等公共医疗健康服务资源池,引导分时段预约、分级转诊,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围绕平台数据和信息服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手机应用等信息技术,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移动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