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运营商 >> 正文
 
中国移动建设“死亡之海”信息公路
http://www.cww.net.cn   2011年6月14日 09:17    通信世界网    

最近,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作业区一口采油井上的管线穿孔,井上的人员马上用手机向采油队副队长曾有信汇报,曾有信一边奔赴工地,一边用手机口头指挥现场实施应急措施,五分钟后,管线穿孔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曾有信感慨说:“在这片死亡之海中,移动通信对我们来说无比的珍贵,这条信息公路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柏油公路。”

曾有信所说的“死亡之海”,就是塔克拉玛干的别名。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100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这里探险,但他的探险队几乎全军覆灭,仅剩他一人和两名助手生还。因此,他给了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的别名。

为了解决“死亡之海”严重阻碍疆北地区和疆南地区之间交通的问题,1995年和2007年,新疆政府分别建成了轮南至民丰和阿拉尔至和田两条纵贯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公路的建成活跃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给石油勘采带来了方便。但随后的问题出现了,通信手段匮乏开始困扰着人们。

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作业区测试队的赵队长给记者讲述一个让他感触非常深的故事:2004年,塔中一口井上发生了密闭事故,当时天寒地冻,夜间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30摄氏度,井上的负责人张鹏发现事故后,心里非常的着急:“离塔中作业区的基地还那远,又没有通信设备,怎么办?”最后,张鹏只好远远地望着塔中作业区基地的灯光往前走,冒着严寒,张鹏走过了无数个大沙丘,从凌晨 4点钟一直走到了第二天早上7点钟才走到塔中作业区基地。

依靠公路为生的江苏人陶化军也深受通信之苦。阿拉尔至和田公路修通后,陶化军和妻子看准了商机,在公路187公里处,办起了一个旅店和一个汽车修理铺,来往的司机和游客都喜欢在这里吃饭和住宿,小店生意也一直挺好。但最大问题的就是打电话难,要联系、采购、运送柴米油盐酱醋茶和汽车零配件都得搭车到110公里外的塔河大桥打电话。

2008年,凭借征服渤海海平面和珠穆朗玛峰峰顶的经验,中国移动把目光瞄准了这片“死亡之海”,做出了对两条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全覆盖的决定。为此,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李跃曾专程来到新疆进行策划、考察和论证,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

“要在死亡之海里建移动通信基站有多困难我有心理准备,但我们能把信号覆盖渤海,能把信号覆盖珠穆朗玛峰,就也一定能把信号覆盖塔克拉玛干的公路。”中国移动巴州分公司的王东拍着公路旁的基站铁塔,回忆接到任务时的心情。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最高温度达67.2℃,流动沙丘占80%以上,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困难可想而知。

单单是铺设通信光纤就比平常费力十倍。别的地方挖一米左右的土沟就可以埋设了,但在沙漠中,前面挖着,后面就被流沙填平了。

“后来我们就往深挖,挖它两米,流沙填了一米,还有一米,总算把光纤埋下去了。不料几天后,许多地段光纤又露出来了,原来,挖过的沙子疏松,被风吹跑了。“四川籍建设人员谢军强回忆说。

不知经过多少次试验,最终的办法是,先用水将沙子浇湿,使其凝结不致坍塌,然后用挖掘机套犁铧,犁出壕沟,再埋设光纤,最后,将密度较高的湿沙掩埋。建设人员们戏称这个办法为“多快好”,就是不省,因为用水太多。水对于建设人员来说太珍贵了,由于水源太远,负责生活用水的水车只能一周送一次水,一车水喝到最后都变了味。

最可怕的是沙尘暴,沙尘暴一起,只要一会儿功夫,工地上的机械设备就变成了沙丘,光挖就得挖半天。一天半夜里,狂风卷走了建设人员住的帐篷,几个人跑去追帐篷,被褥又被风刮跑了,大家只好抱着预制块坐在沙窝里,闭着眼睛任凭风吹沙打。天亮后,人身上脸上和周围世界全是一片黄沙,被褥只在沙中露出一个角。

不过,建设人员没并没有因为吃苦而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真正让他们自豪的是自己的智慧。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昼夜温差超过40℃,为缓解温差对设备的影响,他们创造了“地窖”式基站,冬暖夏凉的地窖,既保护了设备,也节省了空调费用。为了减少流沙对地面基站的破坏,他们还把载波发射机等主要基站设备经密封后架到了离地几十米高的铁塔上,建造了被称为“鸟巢”式基站。

[1]  [2]  
相关新闻
编 辑:赵宇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64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进入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中国移动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重要新闻
通信技术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