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江苏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长 陆茂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整体通信水平要比先进国家落后几十年。1978年,江苏的电话用户仅为8.3万户,全国电话用户也只有192.5万户,全国的用户数还不如弹丸之地的中国香港地区用户数多,落后状况可见一斑。
传输容量达到极限 光缆通信成为新选择
在那个年代,打电话是很困难的事情,普通用户要想打长途电话就得一大早到电信局营业厅去排队,有的乡镇企业专门雇车子,城乡来回跑,为的是到城里去打电话,因为在乡镇打长途电话基本上是梦想。在营业厅挂个电话往往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等电话的时候有人连上厕所都不敢去,因为怕刚一走开电话来了人不在就白等了,有的方向的长途电话(如通往广州)往往要等一两天才能打通。就连江苏省邮电管理局的干部也无法享受特权,早晨上班就要想好给哪个单位打长途电话,然后先给长途台挂上号(当时都是人工转接),往往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接通,有时甚至到下班时间也未能与对方联系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制约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例如,外商来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电话向公司汇报情况,与家人进行联系,可是这在当时的中国谈何容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江苏省已经开始引进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但长途传输仍然相当落后,除了在七十年代建设了一级干线960路模拟微波、京沪杭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以及在八十年代中期将沪宁间明线改造为960路小同轴电缆载波以外,江苏省内传输仍大量使用模拟载波3路、12路、高12路、超12路等明线等方式,传输容量达到了极限,质量也没有保障。例如,1984年初的雪灾天气就造成了大范围的倒杆毁线,导致长途通信基本陷于瘫痪,由此可见当年通信网络之脆弱。
通信严重落后的状况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一系列针对邮电行业的优惠政策随之出台,各地政府的领导也深切体会到通信落后所造成的瓶颈制约,积极主动要求迅速改变被动落后的局面。当年江苏省的邮电通信部门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条块结合,高起点,在长途传输建设上走数字化的道路,而不是沿着传统的模拟方式爬行。江苏省的光缆工程建设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经过十年左右的集中建设,建成了国家一级干线和省内二级干线光传输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长途传输容量小、卡脖子的落后状况。作为整个通信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光缆建设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篇章。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先进技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光通信刚开始投入商用,关键技术都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握,我国想使用就必须依靠引进。而刚开始“巴统”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西方国家不卖给我们。同时国内也有少数同志因循守旧,认为模拟产品国内已能生产且技术比较成熟,不能崇洋媚外。甚至有人直接写信给时任总理朱镕基,说邮电部引进程控交换机埋下了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邮电部冲破重重阻力,克服各种困难,组织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加快光通信技术的研发,积极开展相关试验。例如,1987年底在江苏省进行的扬州-高邮段架空光缆试验段工程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它采用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研制的光缆和设备,成功开通了34Mbit/s单模、长波长光传输系统,为以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也增强了江苏省建设光缆的信心。从1990年开始,江苏省就利用原有长途通信杆路,采用国产设备建设省内架空光缆,首先解决了苏北地区长途传输电路的紧张状况。
同时,邮电部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光缆工程中,一级干线中第一个引进的是南京-武汉直埋式光缆工程,1985年该工程就通过了国务院批准,但因为是第一个高科技引进项目,加上受当时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前期工作繁多,所以直到1989年底才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采用了从意大利比瑞利公司引进的单模长波长光缆,并打破了“巴统”的封锁,采用了从以色列引进的PDH四次群光传输设备,这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1990年一期工程投产时为南京提供的出省长途电路达1260路,这在当时非常了不起,因为到1989年底江苏省的省际长途电路总数仅为1151路,1990年的出省长途通信能力较前一年翻了一番。
后来,邮电部利用国外政府贷款等多种途径尽力引进当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层次也越来越高,使我国的光通信技术紧跟国际先进水平,而且避免了走冤枉路。
条块结合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如何尽快改变通信的被动落后状况,不仅让通信部门的干部职工着急,更令地方政府的领导着急,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的大局。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等待中央采取措施来迅速解决全国问题是不现实的,为此各地政府均采取了积极的态度,政府若有财政困难,就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光缆工程建设中江苏省各级政府的积极态度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江苏省第一次通信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江苏省那些年的一、二级干线光缆工程都列入了江苏省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这是因为江苏省光缆工程沿线地区村镇密集,乡镇工业发达,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光缆还要穿越大量高产农田和经济作物区,施工会涉及到农业、水利、交通、航运、城建等方方面面,工作面广量大,建设难度可想而知。为加强领导,为光缆工程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江苏省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江苏省长途通信光缆干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当时分管邮电的江苏省常务副省长季允石担任,副组长由江苏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建委副主任和省邮电管理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各有关厅局负责人和各相关市分管副市长组成。
光缆干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制订相关政策,如青苗赔补费、过河过桥补偿费、民工费等,还与有关市县签订承包责任书。各相关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各地的工作任务。小组通过层层动员,使工程沿线的群众了解工程,支持工程,使他们认识到,光缆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致富之路。加上从乡到村的干部出面配合,群众不仅不再阻挠施工,还通过各种方式积极配合。此外,各级领导在施工期间纷纷亲临现场慰问视察,有的地方分管的市、县领导甚至在整个光缆施工期间几乎一直在现场指挥协调,现场解决问题,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江苏省政府领导也极为重视,时任副省长季允石就在1991年12月和1996年3月分别到沪宁光缆和北沿江光缆施工现场检查视察,和大家一起布放光缆,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光缆工程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进一步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是对全体建设者和施工人员的极大鼓舞。
军民共建谱写新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光缆传输建设进入高峰期。相对而言,军队通信状况还比较落后,为此国家决定乘邮电部建设全国光缆干线的大好时机,在一级干线的光缆中给部队加芯,以提高部队的长途传输通信能力,这就是光缆工程的军民共建。涉及江苏省的北沿江、北沿海和徐连光缆工程都是军民共建工程。这三个光缆工程分别在1995和1996年施工,在江苏省境内总长超过1200公里,横贯东西南北,战线长,任务重。但部队领导非常重视,先后出动官兵4000多人,挖沟确保深度,布缆仔细认真,进场后一般半个月左右时间就能完成全部任务,而且沿线群众紧密配合,使工程进展非常顺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邮电部组织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八纵八横”光缆网建设战役,“八纵八横”光缆网由48个项目组成,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分别安排23个和25个光缆工程,总长度超过7万公里。这48项光缆工程涉及江苏的有7条光缆,为五横二纵,线路总长超过2000公里。从八十年代末扬州-高邮国产光缆试验段工程之后,江苏省内二级干线就陆续进行光缆建设,从开始的利用原有杆路架空,到后来的埋式,甚至全程管道布放光缆。还有就是借一级干线建设的机会,省内二级干线同沟埋设,甚至在一级干线光缆中省内加芯(例如徐连光缆工程),以节约投资,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