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宽带市场开始提速大战。是年3月,工信部、住建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光纤到户国家标准的通知》,此后,各大运营商抢占提速先机,推出的宽带套餐让人眼花缭乱。在运营商大打价格战的同时,消费者的网速体验是否也有了质的飞跃?
2014年3月2日,《消费者报道》征集志愿者,在广州市内进行了一次宽带网速测试活动,通过网络平台测速、上传大文件的方式,对电信、长城、联通、移动及珠江宽频5个运营商的实际宽带网速进行了测试。
四成宽带套餐实际网速严重“缩水”
《消费者报道》在3月2日进行的宽带测速活动主要针对广州市内5大运营商:电信、长城、联通、移动以及珠江宽频。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招募的形式,共召集了76位志愿者参与了网速测试,这76名志愿者各分布在广州市不同地区,使用不同宽带套餐。
为分析各运营商在忙时与闲时的网速情况,每位志愿者需在活动当天的10:00、15:00与21:00这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测速。整体的网速测试由两部分组成,模拟消费者上网时的真实体验。
图片1
运营商售卖宽带套餐时,标称的是技术上所能达到的最大理论速率值,比如10M套餐的允许最大速率为1.25MB/s。然而,由于终端设备、所在地区等原因的制约,用户实际感知的速率往往低于套餐标称的速率,这在网络使用的高峰时段尤为明显。
《消费者报道》将76位志愿者发送的测速结果进行汇总与统计后,以实际测试网速与标称理论速率的比值来呈现宽带网速差异。
图片2
从各运营商的整体测试情况来看,中国电信的宽带套餐最为货真价实:各套餐的测试网速与理论值差距最校此外,中国联通的测试结果也相对较好。
另一方面,移动、长城宽带的实际网速“缩水”情况尤为严重。在6M套餐里,长城与移动的测试速率仅为标称值的30%。此外,使用长城宽带50M、100M套餐的志愿者,当天多次测速的实时带宽估算均低于10M。
北京3C产业联盟秘书长项立刚对《消费者报道》记者解释,宽带套餐中标示的速率是理论最大值,实际使用中无法完全达到这一数值。关于实际速率需要达到理论值的百分之多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测速国标测不出真实体验
全球最大的CND服务商美国Akamai公司曾公布了一份网络平均连接速度的世界排名,中国大陆排在第90名,位置靠后。2012年至今,宽带网速“短斤缺两”的问题就备受关注,宽带“收费高网速慢”成为了网民们的普遍感受。
通讯行业观察家毛启盈在接受《消费者报道》记者采访时说,一些运营商的广告宣传“无下限”,实际速率与标称的差距相差过大。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会明确要求运营商的广告用语,但目前中国还没有类似的规定。
宽带速度怎么测?2012年11月,工信部颁布的《宽带速率测试方法固定宽带接入》和《宽带速率测试方法用户上网体验》等新服务标准,统一了宽带测速的技术标准。
尽管有了相关标准,但是宽带网速“短斤缺两”的问题仍是沉疴痼疾。毛启盈解释说,工信部出台的测速方法把测试服务器放在机房,测试的仅仅是接入网速,而不是宽带到达用户终端的网速。因此,运营商用这个方法测试带宽没有问题,但消费者的真实网速体验却并非如此。
毛启盈认为,宽带网速“短斤缺两”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在二、三级运营商。“一些小的运营商销售的套餐每月只需几十元,但他们要以高价从一级运营商里购买带宽资源。这些运营商怎样生存?只能靠偷工减料、夸大宣传的手段了。”
消费者的网络使用体验差,除了运营商“短斤缺两”以外,上下行不对等也是拖慢网速的重要因素。具体详情请关注本刊后续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