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在这一年里,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苏宁、新浪、网易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扛起互联网思维的护身符不断进攻,试图撕开传统金融的领地延伸自己的商业帝国;在这一年里,传统金融成为众矢之的,经过一个个野蛮人敲打之后,如梦初醒的银行、证券、基金以及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始进行变革,以求继续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
虽然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未来将并存,形成我国金融市场的双轮驱动机制,但是目前二者的疆界并未确定,相互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在2013年,我们看到互联网企业挥舞大刀不断进攻,砍向传统金融的腹地,很多人觉得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毫无还手之力,但事实上他们也在不断地落子下棋,对互联网企业也是有攻有守,在攻守转换中试图维持自己领地的安稳。银行电商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攻守兼备的举措。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方向出发,拆解一下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都有哪些攻与防。
一、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采用新型的风险管理方式开展金融活动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得普惠金融成为了一种可能。
面对互联网金融,自诩武装有“互联网精神”的百度、阿里、腾讯们目前更多地在凶猛地进攻,他们在三个方向上不断部署兵力。
1、金融互联网
互联网企业在金融互联网化过程中的主攻方向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不断推进金融产品的电商化进程,这一方面国家政策已经明确地表示支持,而且传统金融机构也确实存在渠道多元化的需求,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公司纷纷对此展开布局。淘宝和支付宝已经开设了理财频道,推动保险、基金、贵金属等标准化金融产品的网上销售,腾讯、苏宁以及京东等企业也已经先后拿到了基金销售的支付结算牌照,相应的理财中心也都在筹备当中,未来大家对金融产品代销入口的争夺将会愈发激烈。而作为一个以搜索见长的流量大户,百度则正在稳步地推进着“金融知心”项目,希望通过个性化的搜索技术实现金融需求和供给的智能化匹配,进行有效地金融流量分发,这对于上面这些要争夺金融产品代销入口的企业来说无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其次是“余额宝”和“百发”这样的创新型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不断推出。因为这些产品都只是传统的金融产品嫁接了互联网渠道和用户体验,因此我也认为他们是金融互联网化的产物。这其中的翘楚自然是“余额宝”,余额宝一经推出就在各个层面引发了轰动效应,去年的申购规模已经达到了1853亿,远超一些分析师之前1600亿的预测,成为中国最大的货币基金。百度对金融也是非常重视,先后推出了“百度理财计划B”、“百赚”以及“百发”三款理财产品,引发市场一片轰动。尤其是具有模式突破的“百度百发”,这本质上是一款银行协议存款的团购产品,突破了原有的货币基金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将零散的小微资金集合起来向银行讨价还价,获得比活期存款高数十倍的高额协议存款收益。百度一系列理财产品的成功发售,引发了更多互联网公司的模仿,其中网易率先跟进采取了类似于百度的模式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此外,微信也已经于近日低调上线了类似于余额宝的理财产品“理财通”。
就目前来看,在这一领域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冲突点并不明显。只是随着以后“余额宝”和“百发”这样产品的流行也许会对银行的存款数量造成一定影响,这也会倒逼银行去思考如何为普通人提供更好的金融理财服务。
2、金融脱媒
不同于证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和银行等间接融资方式,通过大数据以及其他IT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创造了货币供给方直接到货币需求方的新型融资方式,这一过程也被称为“金融脱媒”。“金融脱媒”使得金融体系的平民化问题和利益共享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才是互联网金融的重头戏,也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的直接冲突所在。
互联网企业在这一领域的主攻方向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小额贷款。电子商务以及其他互联网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大型的平台,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平台合作企业和用户,也把控了一部分的交易入口,因为可以顺理成章地为平台内的企业和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在这方面阿里小贷是走在最前面的,阿里巴巴通过自有资金向淘宝、天猫、聚划算以及阿里巴巴B2B平台上的卖家提供贷款已经发展了多年,而且成效显著,现在阿里小贷一方面在继续扩大优质客户的数量,另一方面也尝试通过担保、资产证券化、信托乃至银行等业务方向的探索找到适合小微企业更好的融资解决方案。面向消费者领域,支付宝也正在尝试推出信用支付业务,向消费者提供类似于信用卡的资金服务。其他电子商务或零售企业如京东、苏宁以及国美等也都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其中京东正在内测的“白条”业务更是将信贷服务直接瞄准了一般消费者。BAT三巨头中百度也在开始尝试这一业务, 2013年9月24日百度宣布在上海嘉定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目前可以提供的贷款额度为3亿元,预期后续将会继续增资。3亿的资金量不大,但确是百度探索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的重要一笔。“百度小贷”的业务模式与阿里相似,依托的是平台上数以百万计的长期广告客户、开发者以及合作伙伴。
其次是P2P。最近几年,我国的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据统计已经有300-400家之多。P2P行业的不规范也是人所共知,最近两年P2P平台倒闭、携款潜逃等案例时有发生。但是2013年P2P平台依然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而且行业的规范性正在逐渐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不断有P2P平台获得投资者亲莱;其次虽然目前针对P2P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条例出台,但是政府机构对这种模式的认可已经非常明显,也基本划清了法律所能容忍的行业底线。P2P对传统金融的融资业务具有极大的威胁,尤其是接下来如果巨头们纷纷加入之后。
最后是众筹。众筹在2013年获得的关注度不亚于P2P,一时间国内诞生了非常多的众筹网站,也有不少获得了投资,但是众筹平台的生存状况却令人堪忧,发展也难入人意。首先众筹这种模式相比P2P对于投资者的复杂度有所提升,作为新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需要更多的培育投资者的时间。此外,国家对于众筹并没有很明确的法律规范,这也使得众筹很容易被扣上非法集资的帽子,正因为这种情况很多众筹网站在操作的时候非常谨慎,慢慢地就发展成了一个单纯的创新产品的预售平台。因此,众筹款这种模式虽然很具有创新性,但是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尤其是从资金融通的角度对传统金融业带来一定的威胁还需要假以时日。
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资金融通,传统金融机构因为充当了客户资金融通的媒介而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是要“脱媒”,不管是小贷、P2P还是众筹都对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因此在这一领域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面临激烈的冲突,在冲突中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在改革中实现力量的平衡。
3、互联网下衍生的金融需求
除了植根于传统领域的一些金融需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金融需求,这些新的金融需求不仅是互联网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也是传统金融机构不能放弃的肥肉。目前来看,这一领域主要包含第三方支付(含移动支付)和虚拟货币交易。
首先来看移动支付。PC端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已经难有大的变化,未来的主要变数在于移动支付。移动支付的关键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支付工具切入线上线下丰富的交易场景,更有可能成为移动金融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这样,尽管“中国移动支付标准”尚待出台,相关政策也并未明确,银行、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公司等都已然“按捺不住”,全面挺进移动支付市场。
在互联网领域,支付也俨然已经成了各大公司的标配,BAT三巨头中阿里和腾讯分别持有支付宝和财付通两个在市场上分列一、二位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间的竞争仍将是今年的一个大热点。此外,对于另一个巨头百度来说,移动支付是否能取得突破意义同样重大。金融和O2O是百度未来非常重要的战略级方向,而移动支付不仅能作为百度移动金融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百度切入更多的线上线下交易场景,实现以百度地图为核心的O2O交易闭环的重要工具。2013年百度已经拿到了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并随后迅速推出了“百度钱包SDK”,切入移动支付领域,主要用于游戏内支付。我认为2014年百度参战移动支付领域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一件事情,这也让竞争日益激烈的移动支付多了一个看点。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百度就已经在疯狂地招揽移动支付人才了,条件相当诱人。
其次来看虚拟货币交易。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建设有会员积分体系,使用积分可以在平台内部购买相应的虚拟物品,例如百度文库的虚拟币可以用于文档下载,腾讯的Q币可用于购买腾讯的增值服务、腾讯游戏服务等。比特币这种可以作为现金流通的真正的货币在我国也是前景可期,不过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比较久。
这一领域的焦点主要在移动支付上,而对移动支付市场的争夺一定是非常激烈的,互联网企业、运营商、金融机构等都希望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能占领用户有限的手机屏,这很有可能成为2014年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领域。
二、传统金融机构
长久以来,我国传统金融业享有着近乎垄断的地位和超额的利润回报,但却提供着并不完善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冲击之下,传统金融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其实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传统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地适应并不断地谋求变化,他们的行动速度未必会比互联网公司慢,而且有功有守。
1、金融互联网
在这一领域,传统金融除了前面提到的被动或者主动地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在网上拓展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外,也在主动地建立自己的渠道,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投身电子商务。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里,已经有包含易方达、富国、兴全、广发等在内的十多家基金公司开启了淘宝店,很多基金公司频繁的参加聚划算的团购促销活动,此外还有更多基金公司在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保险公司也是一样的情况,由平安、腾讯以及阿里合作的众安在线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其实是金融业务的全面移动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触及了各行各业,金融业自然也不例外,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快速进行着业务的移动化进程,希望通过努力在移动端占有自己的独有渠道。在这方面,银行和券商应该算是先行者,银行一直就在疯狂地推广手机银行业务,券商的移动端服务也是越来越多,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保险和基金行业的移动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在保险行业目前已经有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集团等公司在移动端推出了创新型的应用。在基金行业截止2013年10月底已经有60多家基金公司开通了微信平台的服务,华夏、嘉实、南方、易方达、广发等多家基金公司更是先后推出了移动客户端APP。
在这一领域,传统金融机构思路非常明确,一方面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他们的大平台以及大流量资源,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自身业务的电商化和对移动互联网趋势的把握,将一部分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进可攻退可守。
2、互联网金融
此处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指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脱媒”和面对互联网下新的衍生金融需求时进行的应对,这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小额贷款领域。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贷款难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这些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额度需求都很小,而且数量众多,银行无法有效率地处理这么多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是小微企业或者普通个人,银行也无法对这些企业和个人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而在互联网上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上面提到的阿里小贷、淘宝信用支付,京东的供应链金融和“白条”都是非常好的案例。面对众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在这一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银行自然也不甘心这块市场完全落入互联网企业之手,尤其是对个人的消费信贷业务,所以我们看到一方面银行不断地给京东、苏宁等这样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协助他们一起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这更偏合作;另一方面不少银行都涉足了电商,希望采用电商的方式,将客户掌控在自己手中,从而可以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可谓又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关于银行切入电商的原因我会在下一部分详细谈到。
其次是在P2P领域。P2P虽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这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对传统银行的威胁极大,对此他们的思路是与其坐等颠覆不如拥抱变化,先后多家银行传出涉足或考虑涉足P2P。早在2011年,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就正式上线了;随后的2012年12月国开行下的国开金融成立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开鑫贷也宣布上线;2013年9月份,低调运营的招行P2P融资平台上线(不过被传言遭监管机构叫停,后被招商银行否认)。之后,传言多家银行都在认真研究P2P的业务模式,准备推出相关业务。
最后是在移动支付领域。这方面前面已经谈到,目前很多银行都希望能从移动支付中分一杯羹,互联网中的“马太效应”注定最后存活的只能是少数。这里可能会有结盟,但是更多的是短兵相接,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用户,并联合更多的商家,迅速将交易场景做起来。
这一领域是互联网金融的重头戏,也会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冲突最多的一个领域,合作或结盟的可能性少,除非已经看不到未来了,更多地需要直面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P2P和移动支付领域。
3、银行电商
从2012年开始,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先后推出了电商交易平台,一般都包含B2B和B2C两个部分,最近则是工商银行的“融e购”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营业。
其实银行有过一波做信用卡商城或者网上商城的历史,但是大多都不温不火,而且有不少已经关闭。这一波银行涉足电商的浪潮和上一波的含义绝不相同,上一波更多是为了给自身的银行卡提供一个配套设施,做一个积分兑换的平台,但此次银行涉足电商却具有不一样的商业意义和价值。
电子商务尤其是像淘宝、京东这样大型的电商平台,卡住了用户的交易端,希望以交易端为支点延伸到资金流,也就是金融,具体金融产品的形式则有多种。目前电商依然还在高速的发展,聚集效应也是越发明显,随着互联网用户和网购渗透率的继续增长,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被拉到线上,拉到淘宝和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上,也就给了他们更多以交易端整合资金流的可能。如果电商平台上汇集的资金流越来越多,对银行的威胁无疑是非常大的,因此银行电商纷纷上马。
银行做电商的逻辑也与现在的电商企业并不一样,银行电商采用开放平台的方式,但是手续费和佣金全免,银行并不依靠电商赚钱,而是希望把银行既有的金融业务从线下转化到线上,在这一过程中为买卖方提供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服务,赚贷款利息和手续费。所以银行电商表面是电商,实质上是互联网金融服务。银行电商也是银行希望从资金流出发,整合电商交易流的实践。不过银行的优势在B2B领域,而B2C领域能否成行还得憋大招。
银行涉足电商对于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电商企业来说是攻防兼备的一招,一方面防止以后物流、资金流都汇聚到电商平台上;另一方面如果电商平台做起来,对现有的电商公司也是一个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