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互联网 >> 正文
 
第三方支付牌照审批细节复盘:央行发函要求报备
http://www.cww.net.cn   2011年6月22日 10:07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 者:史进峰

支付宝风波,将过去十年盛行于中国互联网的“协议控制”模式推向风口浪尖,也让身处漩涡的监管者“坐立不安”。

6月21日,有第三方支付企业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人民银行相关部门已向其打过招呼,希望近期对支付宝、协议控制等话题,尽量低调、“少说话”。

事情回溯到2011年1季度,导致阿里巴巴管理层最终决定终止“协议控制”,转而正式转让外资股东所持股份的,恰是央行的一纸通知,最终这纸通知酿成马云所言的阿里巴巴“唯一正确却不完美的决定”。

谁来复盘2011年1季度某个时候央行与牌照申领企业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

6月20日,接近央行相关部门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今年1月底,央行确实发函要求牌照单位专门书面声明其是否为境外资本通过“持股、协议或其他安排”实际控制,“但仅仅是一个报备而已,并不是意味着你存在协议控制就不给你牌照”。

不过,在业界人士看来,上述央行人士的“巧妙”说法,尚难推脱监管政策对于企业的正向“暗示”或“提示”。一家已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企业副总裁告诉记者,“支付宝是按照监管政策做得最彻底的,而无论支付宝还是银联商务,事实上,都是朝着彻底内资化的方向走的。”

而争议“协议控制”的背后,恰是央行2010年6月央行以2号令的方式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管理办法》中,有关针对第三方支付企业“外资设限”的规定。

“从监管者的角度看,无论是银联还是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已被提升至国家金融安全的层面。”某国有大行信用卡业务部门负责人如是分析,监管者的这一政策出发点,恰是酿成今日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一提到“协议控制”(VIE),就谈虎色变的根源。

央行表态了么?

2011年5月11日,随着雅虎的一份声明,马云为谋求央行牌照而终止协议控制的做法正式浮出水面,外界冠以“偷梁换柱”,而马云则称,这是他做出“非常艰难但唯一负责任”决定。

直接促动马云此举的,恰是2011年1季度资格审查的关键当口,央行一份神秘的“来函”。6月20日,上述接近央行的人士再次向本报记者证实上述函件的存在,即要求牌照申领单位专门书面声明其是否为境外资本通过“持股、协议或其他安排”实际控制。

6月21日,支付宝相关人士再度向记者复盘这一情景时,如是表述“央行确实让我们报备资产结构;根据二号令,如果股东为外资结构,那就意味着要走国务院审批;我们必须拿下第一批获牌照,就不可能走国务院的通道。”

于是乎,借用支付宝CFO井贤栋的话说,支付宝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终止协议控制,“立刻符合央行的发牌规定”。井同时表示,支付宝随后所给出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公司是支付宝中国网络公司唯一实际控制权人,没有境外投资人通过协议安排”的声明得到了央行的认可和肯定。

事实上,无论是银联背景的银联商务、还是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大佬支付宝和财付通均是向着“股东内资化”的方向对股东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虽然上述接近央行的人士一再强调,央行的意思并非直接表明不允许“协议控制”,且时至今日,央行对协议控制是否可行也未明确表态。

15日晚,当有关腾讯财付通由于协议控制其牌照已被央行收回的传闻一出,财付通发表的三点声明中,明确表示,财付通自2006年开始就是纯内资公司,且内部从未有过协议控股这一概念,也不清楚这一概念由何而来。

第三方支付牌照审批枝节 央行无从说起

而有银联背景的银联商务更是在申请牌照之前将软银赛富3500万股,以每股15元的作价转让雅戈尔等中资公司,UT斯达康创始人吴鹰如此为老朋友马云直言,“马云没有眼红别人赚钱……银联商务为了拿这个第三方支付牌照,把软银赛富的股全部清出去了(没人炒作)。”

[1]  [2]  
相关新闻
编 辑:赵宇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64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进入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央行  第三方支付  支付宝  银联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重要新闻
通信技术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