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国内 >> 正文
 
刘海涛:让“感知物联”成物联网Google
http://www.cww.net.cn   2011年3月4日 08:15    中国企业家    
作 者:王勇

2008年1月1日,烟瘾很大的刘海涛在中高层会议上当众摔了香烟。“你们都怀疑我没有足够的决心做产业化,好,今儿我把话放在这里,从今天起我戒烟,能戒就说明我下了产业化的决心,一定给大家一个交待,欢迎大家监督,也请大家给我一点时间。”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浮动的人心被这一举动稳住了。从那以后,刘海涛从各处挖来的有深厚企业背景的人才虽然还会抱怨体制文化方面的冲突,但再也没有人想过主动离开。自此之后,刘海涛果然再没有碰过一支烟。

2008年前后,刘海涛开始有意识地在团队中引入来自企业界的人才,特别是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中高级人才,潜移默化地推动团队文化转型,为成立企业做准备。其中就有现任感知物联集团CEO谭振华。

谭曾任深圳微软技术中心的技术总监,两年前在网上看到了刘海涛的相关报道,判断出这将是IT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便主动与刘海涛联系。“我是个很挑老板的人,物联网是件很大的事情,领军人物必须同时具备眼光、魄力和胸怀。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我能感觉到海涛那种积蓄了很久之后的激情。”

感知物联并不是刘海涛的第一次企业化尝试,早在2002年,他就曾与私营企业合作,试图用企业的方式推进物联网的产业化,但两次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失败,是因为我不懂办企业的目的是赚钱,那时我就是一个年轻天真的科研工作者,合作不好就倒闭了;第二次合作得还好,但一方面大形势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我完全不懂管理,垮是必然的。”

这让他意识到:纯科研的体系架构,用来做研究是很完美的,但用来做应用就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二者的考核标准完全不一样。要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既不能是纯粹做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也不能是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企业,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四不像”。

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就此诞生。它以独立的单位运作,在当时的科学院体系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2008年,刘海涛又转战无锡,成立了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无锡市政府开出的条件,在当时争夺这个项目的地方政府中并不是最优惠的,给的钱不足某些城市的四分之一,但我看重这里浓厚的产业化气氛。”刘海涛解释说,2005年之后物联网在国际、国内都成为研究热点,竞争已经进入国际标准制订层面,而推动国际标准的主力是企业,我们在研究方面与国外同步,在某些方面甚至具有先发优势,但如果产业化之路滞后,很有可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制度、环境远比钱重要得多。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了刘海涛的团队,明确指出“要尽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被提到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的高度加以规划和强调,刘海涛期待的物联网产业化的春天终于来临。

在刘海涛的规划中,感知物联要抢占第三次信息浪潮的制高点,走出一条产业、资本、技术相结合的道路:通过资本来凝聚产业,通过技术来推动产业,通过标准来规范产业,从而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目前,感知物联已拥有9家分公司,员工人数超过3000人,未来它会以每年30%-35%的速度扩充人手。2010年,集团营收接近15亿元人民币。2011年预计营收为25亿元。未来几年,感知物联最重要的目标是完成上市。

“四不像”

尽管计划中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只构建了三四成,但对于业界公认的“无所不在,却又无从下手”的物联网产业化本身,刘海涛的团队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

中国是国际物联网标准化的主导国之一,物联网研究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在某些方面甚至有领先优势,感知物联不但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占有先机,在产业化方面也久经历练。另一方面,物联网现在很像互联网早期的局域网时代,此时政府是最强有力的推手,主导并推动着骨干网、标准和基础建设工作。“就像互联网一样,中国未来一定会成为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

[1]  [2]  [3]  
相关新闻
编 辑:实习生    联系电话: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进入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刘海涛  Google  四不像  物物  团队文化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重要新闻
通信技术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