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让聪明的工程师做主 做自己喜欢的事
http://www.cww.net.cn 2011年3月17日 13:57 速途网
争论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没有争论 当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是意味着天马行空,因为没有人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大型项目,只有当你的观点被大家认可,你的项目才能赢得更多同事的参与,才能够更快成为一个真正的产品被发布出来让用户使用。而在这样一个拥有着无数“最聪明”工程师的企业里,要说服别人,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争论无可避免。 这里,我们就不能不提及Google精神中的另外2个方面:用户至上(user-driven)和动手不动口(prototype)。“用户至上是Google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去衡量一个项目价值的标准,关于这一点绝对不会有争论。”Peter说,“因此争论的焦点往往是,这么做是否对用户有价值;如何做更有价值……但是,语言的力量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产品和技术的讨论,同样的一句话,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如果这个工程师真的已经胸有成竹,觉得这个东西已经可以成为一个东西了,那他完全可以放手去做,动手不动口,先动手做出一个产品的雏形出来,把实物拿来讨论,胜过千言万语的争论。” 翻译团队里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工程师提出一个方案,无论如何给同事们讲,大家都不能理解,去向美国同事讲、向老板讲,人家都觉得不可行。这个工程师实在没办法,自己先做出一个模型,再拿去给美国同事一看,没想到对方拍手称赞:“哎呀,这就是我们两三年就开始想做的东西!” 除了个人做出雏形产品的方式提出新方案,团队也会定期开头脑风暴会,让大家说说最近的产品想法。然后大家再讨论,看哪些是比较可行的,到方案比较成熟的时候,还可能会联系其他项目、地区的团队,大家一起来讨论这样的应用是全球的市场需要,还是区域市场的需要,最后给产品做出定位。 对Google的工程师来说,要直接面对的批评,或者必须直接向同事提出的批评,更在于代码的评审。因为不论你做到什么级别,你写的代码必须请团队的另一个成员去重新看一下,只有当团队成员说:“OK!”你才能提交。并且在代码评审的工作中,没有任何级别限制,就算你是一个刚来的新人,仍然可以对代码提出任何意见。 Peter也表示:“代码评审其实还蛮不容易引起是非争论,其实在平常工作中,我们更倡导对产品的设计理念等直接提出不同意见。以前我的团队里就有一个同事,每次开会我讲到一半,他就会跳出来说:‘错!’我不但不会觉得恼怒,相反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因为有多种不同意见是好事,大家要习惯接受好的意见。如果团队成员都抱着‘你不要得罪我,我也不会得罪你’的想法,一定激荡不出好东西。其实总体上来说,Google的工程师们都还蛮谦和,很喜欢为一些具体的事情去争吵,这个过程本身就挺能够增进友谊,往往带来的只是更多新的观点,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老板不是权威 要创造真正平等的讨论环境,自然不可能是老板的一言堂,但Google做得似乎更进一步。在Peter刚刚进入Google的时候参加新人培训,其中一句话令他记忆犹新,并且时刻提醒自己作为行事准则:“经理需要为工程师提供制胜的资源,然后躲一边去。”Peter对此的理解是,要极力避免因管理而阻碍创新。在“带领”翻译团队工作时,Peter会在每季度初期和大家一起制定研发目标,然后他的工作就是调动一切方法,确保工程师们有足够的资源,并且尽量避免微观管理(micro-management),比如说,尽量不开会;有疑问主动去找工程师问,而不是让工程师过来汇报或者写报告。虽然也会对工程师的设计方向提出一些意见和反向思维供他们参考,但一定不会一开始就否定。“总之,我不断提醒自己:‘我是来提供方便的,而不是来做领导的。’”Peter说。 Peter甚至还自称自己是整个团队中附加价值最小的那个人,希望大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跑腿的”。“我时常这样来形容翻译团队:经理负责造船,技术领导负责掌舵,工程师负责划桨。掌舵没有划桨的配合,也没有办法到达目标。划桨的人也可以影响船的方向。最无法影响方向的其实就是经理这个造船的人。那么我就应该做好后勤的工作:工程师们可能缺机器;可能需要跟另外一个团队去沟通;可能会缺人手……这些都由我负责去帮大家要:要人、要机器、要资源……但是我拿来以后,我就犯不着说自己来决定,要来的人需要做什么;机器该怎么用……团队中十多个那么聪明的人加起来,至少比我聪明十几倍,我这么做不是在浪费他们的脑力吗?”Peter一本正经地说。
编 辑:魏慧 联系电话:010-67110006-904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重要新闻 通信技术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