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叶培大:与光同行
http://www.cww.net.cn   2011年1月18日 13:23    光明日报    
作 者:付小悦

 让天安门广场都听见

1950年10月1日,建国一周年庆典。在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之前,朱德总司令的国庆致词从天安门城楼上传来,清晰地传遍了广场的每一个角落。天安门广场大型广播系统安装成功了!叶培大和同事们热烈相拥。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几个月。 “我能参加这些工作,得感谢李强。”叶培大说。他是被时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的李强直接点将,参加新中国建立后恢复北京各大功率广播电台等事宜的。当时,李强看到南京江东门广播机房先进的菱形天线网,得知是叶培大设计的后,立即说:“把他调过来!”于是,协助改进北京当时最大功率的广播发射台——双桥电台,参与建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主持全国省级广播电台播音大厦的标准设计……叶培大真忙,他与新中国一样朝气蓬勃。 ——这是让人热血沸腾的一瞬。1956年,叶培大被周总理任命为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学院的院长助理。就在这一年,《国家十二年(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出台,叶培大的主攻领域“无线电电子学”与“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并列其中。此后的十年间,叶培大硕果累累:从无线通信到微波技术再到大气光通信领域,他一直敏锐地把研究课题锁定在学科前沿。 ——这是让人扼腕叹息的一瞬。1966年,“文革”席卷全国,叶培大被发配到干校,成了“满面尘灰烟火色”的烧火工。 ——这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一瞬。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尚未完全平反的叶培大未能参会,但他倾听着来自大会的一切消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了不起,厉害,震动人心。胆子大,看得准……”近二十年后提起,叶培大仍激动得蹦出一连串形容词。在这个科学的春天里,这位年逾花甲的长者,也仿佛重获青春。整整十年,国内光通信研究几乎停滞,叶培大着急啊,他跑着追赶流逝的时间…… 欢欣的。沸腾的。扼腕叹息的。心潮澎湃的——所有的所有,都汇集成这意味深长的一刻。1985年6月11日,北京邮电学院,130电教室。一百多名师生在鲜红的党旗下高举右拳,庄严宣誓。在众多年轻的面孔中,站在前排中间的一位白发长者格外引人注目。叶培大,这位见证了旧中国的战乱与风雨、经历了新中国的欢乐与阵痛的70岁的科学家,从这一刻起,成为共产党人。

“两个电话一根线”就是通信吗?

今天,电话、手机已成日常用品。然而,回想二十年前,真是恍若隔世。 “通信?不就是两个电话一根线吗?这种小事跟国家现代化能扯上什么关系?”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于通信的普遍理解。远程联系靠写信,有急事就发电报,想打个长话恨不得带上饭去排队,人们对这种通信状况习以为常。 即使身为北京邮电学院院长,叶培大也深受中国通信事业滞后之苦。不仅是叶培大。有一次,中央老领导薄一波经过长安街上的长话大楼时,突然想打个电话,中央领导平时打长话是有专线快速转接的,但营业大厅里,人们排着长队,长时间等待——这让薄老心情沉重。 叶培大是从邮电部第一副部长李一清那里听说这件事的。这一小事,催生了一篇重要文章。 1985年4月,《红旗》刊登了近5000字的《通信技术与现代化建设》,前瞻性地预见了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这篇文章,领衔署名的正是叶培大。 1988年,叶培大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煦领导撰写的“通信合理结构”咨询报告完成,明确提出政企分开、打破专营格局、建立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股份制公司、颁布电信法等建议。这一建议在当时真是石破天惊,引起巨大争议,人们甚至传说叶培大“犯错误”了。但十余年后的今天,回头看中国邮电改革路程,当初的建议正被一一证实。 不仅如此。正是由于叶培大发起,联合王大珩、马大猷等七位中科院学部委员上书中央领导,“863”计划才将“通信”纳入其中。 “当初您身为北邮校长,可说是邮电垄断的受益者。那时提出政企分开、打破垄断,就没什么对自己不利的担心吗?”我问。 “要说担心,也是后怕吧。”叶先生笑了,“那时,想到的就是学科发展,是国家。” 

横坐标:讲台春秋

[1]  [2]  [3]  [4]  
相关新闻
编 辑:赵宇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64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进入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叶培大  北京邮电大学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重要新闻
通信技术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