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亚勤:应重视物联网的负面影响
http://www.cww.net.cn 2010年7月6日 11:30 中国计算机报
张亚勤:我记得2004年,我们曾经讨论过手机病毒的危害,当时手机病毒还鲜为人知。我们认为智能手机是手机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而智能手机采用的计算架构与电脑很相似,但在应用上却有所不同,使用手机是收费的,而且无线传输存在窃听的可能。于是,我们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在电脑上泛滥的病毒,迟早也会在智能手机上逞凶;二是病毒可以将手机内的信息泄露出去,也可以通过狂发短信或者拨打国际长途而给机主带来损失。 刘保华:互联网损失的是信息,手机损失的是钱财,而物联网损失的则是物。物联网要与各种基础设施连在一起,其中有些应用不仅具有感知功能,而且还有控制能力,当控制的功能出现后,危险会更大。当物联网把互联网与物理世界连在一起时,也把信息世界存在的危险带到了物理世界。 张亚勤:是的,物联网中的病毒更具杀伤力,而且范围更广,对生活和商业的影响也更直接。 刘保华:作为物联网传感层面两大核心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都存在无线信道,如何才能降低由此带来的信息外泄和无线攻击的风险? 张亚勤:在一些十分敏感的应用中,不要采纳公开的标准,也不要与商用网络连接,还要对数据和传输进行加密,在无线传输时采用专用的协议和频点,还可以采用变频、跳频、扩频等无线技术。总之,可以用商业的技术,但在物理上要与商用系统隔离开,否则会很麻烦。 国家秘密与个人隐私 刘保华: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而物联网在这方面更加突出。比如说,在超市买一个杯子,杯子上的条码只存有商品名称和生产厂家的信息,而在物联网中,因为有了RFID,可以把这个厂家生产的每一个杯子的各种信息都记录下来,比如说原材料、产地、制造商、物流、用户,并可实现实时可视化显示。当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连在物联网上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国家统计部门可以实时而准确地统计,然而,隐患也是巨大的,这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吗? 张亚勤:这实际上是个管理问题。数据的管理应该分为三个层面:涉及民生的数据,比如说,对环境监测的数据可以放在物联网上供大家分享;企业的商业数据还是要放在企业自己的平台上,这就像云计算中有公有云与私有云之别一样;而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数据,比如说军事或者其他特别敏感的数据,就要采用物理隔离等方式来减少危险。 刘保华:个人隐私的保护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而在物联网上更成问题,比如说,智能家庭把家里值钱的电子产品连在了网上。 张亚勤:物联网的个人隐私问题更严重。国外有些城市已经布满了摄像头,不管你走到哪里,你的位置信息都被精确地记录下来,你讲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被监听。 刘保华:实际上,Google的街景车在街上拍摄时已经拍摄到了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难登大雅之堂的照片,而街景车还未经用户允许,顺道采集了用户的WiFi信息。 张亚勤:或许他们并不是冲着你来的,而是希望在收集到的大量信息中进行数据统计或者数据挖掘。如今的技术已经有能力把你想要的数据都搜集起来,把你想存的数据都存储起来。隐私必须通过立法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实际上,技术与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今天早上有报道说,现在专门有一个戒网瘾行业。当你把网络作为工具时,网络是个好东西,当你把自己作为它的奴隶时,网络就一定不是个好东西。遗憾的是人们经常把自己当作技术的奴隶。前段时间人们讨论过人被三屏控制的问题,上班看电脑屏,下班看电视屏,而一天24小时又离不开手机屏。而物联网拓展了互联网的边界,使得我们都被承载各种信息的电磁波所笼罩。 刘保华:除了极少数意志绝对坚强的用户外,大多数人的“技术强迫症”只是症状轻重不同而已。 如何推进物联网 刘保华:与当今市场上物联网五花八门的定义很相似,各国对物联网的叫法也不尽相同,中国和欧盟叫物联网,日本谈泛在计算,而美国则更关心无线传感器网络。我们看到欧盟把物联网列入其战略性的科技框架计划中。美国在这方面有什么做法? 张亚勤:美国基本上没有一个所谓的国家战略,人们看到的大都是产业战略,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不是说先有一个战略,再去找定位,而是以企业为中心,从应用需求出发进行研发,再进行推广。政府的影响力是在基础研究项目上,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靠企业。 物联网可以靠政府去推广,但最终要符合市场规律。这个东西不是全新的,而且需要循序渐进地发展。物联网肯定要比现在的互联网机会大,但它需要很长的时间,慢慢地发展起来。 这就像当初纳米技术时兴的时候,连油漆都是纳米的。谁都知道纳米是个好东西,但你不能指望纳米技术立刻就能改变世界。 刘保华:国内有一种观点:物联网首先涉及到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协调相关各方,才有巨大的财力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而物联网一旦成熟,则应该由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张亚勤: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的民生工程的建设要靠地方政府主导,商务应用应该靠企业,而涉及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要靠国家。 刘保华:宣扬理念是行业领先厂商津津乐道而又乐此不疲的事情,但在近一时期的物联网热、智能热中,为什么微软表现的这样冷静? 张亚勤: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包打一切,如果硬说能,那是在用概念忽悠政府和企业。我们还没有养成卖概念的习惯。我们更注重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微软主要是做平台,也尝试进入服务领域,比如说用户需要智能交通,我们就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需要电子政务时,我们就提供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刘保华:那么微软在物联网领域技术有何优势? 张亚勤:前面说过云计算+传感器是物联网的特征。微软近年来投资上百亿美元在亚、欧、美地区建立了多个数据中心,我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厂商。我们是唯一一家在云计算三个层面: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都做的公司。 在传感器层面,微软研究院大约十年前就开始了MEMS的研究。微软在澳大利亚做的河流环境监测系统用的就是微软基于自己的MEMS技术制造的传感器。只不过我们没有把传感器做成商品进行出售。 再从开发平台看。微软的操作系统覆盖了整个物联网架构:我们有云计算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 7、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和面向传感器等的操作系统Smart Object。这四个操作系统的API(应用程序接口)是兼容的,采用微软统一的开发平台,而且数据在这四个操作系统之间是可以交互的。物联网的关键在于 “云+端”,我想微软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记者手记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编 辑:张翀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84
文章评论【评论()】
|
重要新闻推荐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