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三大阵营暗战手机支付市场规模或超百亿元
http://www.cww.net.cn   2010年3月31日 08:53    新京报    
作 者:赵谨

    ●中国移动:推出“手机钱包”,用户配RFID-SIM卡,可在商场POS机上“刷手机”购物

    ●中国联通:用户手机内置NFC芯片,可在上海“刷手机”乘坐公共交通

    ●中国电信:用户手机内置NFC芯片,可在上海50多家指定商户内购物

    ●银行:招行、兴业、浦发、光大、农行、交行等均推出手机银行业务

    ●支付宝:推出手机客户端软件,支持交费、消费、转账等功能

    中国移动3月11日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广东移动将认购浦发银行以私募方式发行的22.08亿A股新股。以18.03元人民币的发行价计算,中国移动需斥资398亿元。

    这一交易尚需监管机构批准。一旦交易完成,中国移动将持有浦发银行20%的股份,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

    入股浦发银行,中移动不单为了追求账面盈利,更重要的目标是手机支付市场。随着这笔巨额交易的公开,有关手机支付业务的多方暗战也渐趋白热化。“参战方”除了各家移动运营商、多家银行,还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

    手机支付离不开银行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表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的支持,中移动没有相关的金融手段和权限。

    手机支付,即运营商为手机用户开设一个账户,用户可通过该账户进行购物和消费,可实现银行卡、公交卡、购物卡等功能。手机支付的终极目的是,日常消费均可通过刷手机解决,不带钱包即可出行。

    这种对于中国消费者相对陌生的方式,国际上的发展已颇具规模。《福布斯》杂志的调查称,2008年日本手机支付用户为4900万,占总人口的38.5%,手机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7.3亿元人民币,占移动互联网产业总收入的11%。

    要实现手机支付,离不开银行的介入。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的消息公开时,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表示,移动不会再增加股份,也不会谋求控股地位,不会参与浦发银行的日常运营管理,入股浦发的主要目的是手机支付市场。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的支持,中移动没有相关的金融手段和权限。”王建宙这样表述入股浦发的初衷。

    据他介绍,在与多家商业银行合作,在重庆、湖南、广州和上海试点后,中移动发现必须要与一家银行进行战略合作才能有效地实现手机支付。“因为手机进行小额的支付目前是可以的,但是代理银行的转账和汇款等业务必须有银行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利用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也是物联网推广普及的技术枢纽。移动称,手机支付将是第一个将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其入股浦发银行也被市场解读为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市场规模或超百亿元

    研究报告称,小额支付利虽薄,但交易量占比接近80%,中移动拥有明显的边际成本优势。

    与银行联姻,中移动并不是首个吃螃蟹者。公开报道显示,在手机支付比较成功的国家,如日、韩等国普遍采用的都是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模式。

    由于日、韩政府对于运营商涉足结算支付等金融领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管制,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形成一种战略联盟关系,合作控制整条产业链。

    日本最大的电信运营商NTTDoCoMo,2005年80亿日元收购三井住友卡34%的股权。2006年NTTDoCoMo又注资瑞穗金融集团下的UCcard公司,收购其18%的股权。韩国的SK电讯也是通过跟本国商业银行入股实现了手机支付的推广。

    申银万国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移动入股浦发,最大的目的不仅是财务投资而是为了打通手机支付业务的制度屏障。小额支付利虽薄,但交易量占比接近80%,中移动拥有明显的边际成本优势,依靠自身5.2亿用户基础和1000多亿元的年利润,有动力也有实力打造其独立的手机支付体系,从而引领产业发展。

    中移动也把由手机支付带来的数据业务蓝海看做是百亿级的收入规模。在谈及手机支付业务的市场前景时,王建宙表示,“现在计划创造更多的100亿元的业务。”

    三大阵营抢夺“刷手机”

    潜在的巨大商机引来了银行、移动运营商、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争夺,三大阵营推出有着各自特色的服务模式。

    尽管运营商和银行对手机支付带来的商业前景都非常看好,但一个产业发展初期,仍会受到产业无序竞争、标准不统一乃至政策监管风险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困扰。

    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年度交易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

    潜在的巨大商机引来了银行、移动运营商、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三大阵营的群雄逐鹿。目前,三大阵营在手机支付市场上都已形成了一些有着各自特色的服务模式,三方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关系较为复杂。

    移动运营商主推“手机钱包”模式,允许用户以预存的手机话费消费,能方便地买车票、电影票、景点门票等,但其消费额受限于用户“话费总额”,目前并不适合用于支付大额消费。

    今年春节前,北京移动在物美旗下300多家门店中实现刷手机购物。客户只要在营业厅更换手机钱包专用的RFID-SIM卡(射频标签),无需更换手机号码,即可用手机在商场POS机上“刷手机”消费。

    上海移动开通的“世博通”手机钱包功能,可在上海刷手机坐轨道交通、购买世博会门票、在世博园购物等。

    中国联通则选择了上海的公交系统作为突破口,用户只要购买内置NFC(近距离通讯)芯片的联通手机。这种手机内置了公交卡账户,在上海可“刷手机”乘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

    中国电信的手机支付业务也是采用NFC技术,目前已在上海试点,用户只需“刷”手机即可在南京路上50多家指定商户内消费购物。

    上周年报业绩说明会上,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表示,没有像移动那样入股银行的打算,但今年在手机支付上会加大力度。电信称,手机支付业务今年将扩展到18个省市。

    “手机银行”对抗运营商

    各大银行推出手机银行业务,产生的数据流量费用由移动运营商收取;账户业务费用由银行收取。

    与“手机钱包”不同,银行主推的是“手机银行”模式,实质是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将用户的手机号码和银行卡号等支付账号绑定,通过手机短信、手机WAP上网等移动通信技术传递支付账号等交易信息。

[1]  [2]  编 辑:袁娜
关键字搜索:手机支付  
相关新闻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