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究竟革了谁的命?
http://www.cww.net.cn 2010年10月15日 08:39 第一财经日报
作 者:陆维止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细分消费人群已成为市场推广之先决条件。Facebook的横空出世不啻于广告商的福音:还有比一个无所事事的庞大人群更好的广告对象么?还有什么能比Facebook精心打造的隐私设置更好地透露潜在消费者的信息?只要你能够创造出一个能让大伙儿扎堆胡侃的地方——正如当年的传教士一样。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你。你放的音乐只想让我用水泥堵住耳朵。你总是擅长将有趣的深度讨论变成小肚鸡肠的掐架……但我还是想听听你的高论。你对撒切尔夫人的看法会传到我耳中,你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也会令我大开眼界,你对现代艺术的评价使我发现了一个新天地。”这位Facebook用户口中的“新天地”或许并不仅限于现代艺术领域,严格来说,它可以拓展到每一名微博粉丝以“喜欢”为界圈定的个人领地。 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卡斯·桑斯坦2001年发出的警告:网络使我们逐渐走向一种自行定义的媒介,后者可以像我们一样思考,投射出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想法,从而令我们在自我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事实证明,二元对立的评价机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最简单、最常见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产品、服务、观点与政策的态度:“喜欢”或是沉默。微博时代的个体更像是无数座遥遥相望的网络孤岛,或者说是互不相连的回音阁。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喜欢”划定好友圈、粉丝群以及网页集,这究竟是意味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形态革命,还是一种心理与社会意义上的自我放逐? 事实上,“喜欢”并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权利。喜欢与否,这个问题何以如此重要?对此,《卫报》专栏作家玛丽安·库克的回答是:因为人类是一种喜怒无常、自以为是的生物,而我们借以构造生活、了解世界的社交软件赋予了我们表达这一喜好的权利。 问题在于,政治事件、人际关系、观点评议等等都不是可以“喜欢”一语断之的。或许你欣赏某位好友的细腻感悟,但对她的琼瑶式笔法有点消化不良;或许你觉得袁腾飞的观点很有趣,但并不打算照单全收;或许你钦佩内贾德的口才,但对其施政方针仍持保留态度。即使是对视客户反馈为未来战略指南的众商家来说,一句简简单单的“喜欢”也未免太过敷衍了事,实在对不起巨额广告费与Facebook今日的江湖地位。 你喜欢这场“微革命”吗?假如扎克伯格愿意在网站上做一次民意调查的话,回答他的将是一句半真半假的“喜欢”还是令人难堪的沉默?又或者,更多的用户会发问:还有第三个选项吗?
编 辑:徐亮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87
关键字搜索:微博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重要新闻 通信技术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