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王涛 业界多家知名咨询公司报告显示,2008年,华为在DSL市场的份额再次蝉联全球第一。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华为连续第六个年头领跑IP宽带市场。与此同时,在亚太、欧洲、中东、北非等多个市场,华为已稳居光接入市场的领导者地位。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华为已全面领跑全球接入市场。
领跑宽带接入市场
截至2008年底,华为铜线市场发货量超过1.88亿线。咨询公司Broadbandtrends报告显示,华为以近30%的市场份额保持DSL市场领导地位。同时,Infonetics最新报告也显示,华为2008年不仅在DSL市场占据首位,同时在MSAN等领域保持领先优势。这些报告表明,华为已经成为全球IP宽带市场及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Broadbandtrends接入领域资深分析师TeresaMastrangelo认为:“华为在DSL市场保持领导地位,标志着华为接入产品和服务已得到业界运营商的普遍信赖,并获得广泛认可。”
据了解,华为的宽带接入设备已经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英国电信、意大利电信、西班牙电信、墨西哥电信、新加坡电信和阿联酋电信等各区域主流运营商提供了完整的宽带和语音网络解决方案。
华为不仅在宽带接入市场持续领跑,它的FTTx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也正进入大规模部署阶段——目前已经在全球排名前10名运营商中的6家得到商用,是全球顶级运营商FTTx项目选择最多的合作伙伴。此前,华为即已建设了全球最大GPONFTTH和GPONFTTB商用网络,并承建了全球第一个FTTx移动承载网络。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续合元日前表示:“全球宽带用户数仍将持续增长,DSL仍是主流宽带接入技术,受市场和各国政策的影响,FTTx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应该说,华为在宽带接入市场上的“双线出击”也印证了这一论断。当然,华为在这个市场上的迅速崛起不能简单地以“顺势而为”来诠释。
领跑者的“内功”
作为最早倡导“全IP”理念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不仅是接入网IP化的引领者,也是接入网光纤化的推动者。而这一切,完全基于华为对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2001年,华为率先将IP技术引入接入网,推出业界首款IPDSLAM,这也是全球通信接入网IP化的开端。需要指出的是,全球电信业对网络IP化趋势形成共识是在1999年(那一年,ITU明确指出未来分组数据通信将成为主流),但当时业界对ATM的迷恋依然存在。华为方面则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机遇。在它看来,城域核心网从ATM向IP转变已不可避免,基于ATM方式的DSLAM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实际组网的需要,而IPDSLAM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如今在很多地区,运营商已不再对其已有的城域ATM核心网进行扩容并转而建设IP宽带城域核心网。应该说,华为是在第一时间认识到了电信业IP化发展的潮流,并在第一时间形成了自己的商用产品。
另外,华为IPDSLAM的推出,也被业界看作是接入网迈入“宽带平民化”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因为此前的ATMDSLAM是一个被高度垄断了的市场。
在随后的2003年和2005年,华为又连续推出业界首款基于FE架构、GE架构的IPDSLAM。携此利器,华为开始连续突破欧洲高端市场。
在FTTx解决方案上,2006年华为推出了业界首款T-bitFTTx接入平台,一举打破接入层带宽瓶颈,引领接入进入“T-bit时代”。事实证明,华为此举同样是对通信网络发展规律的一个正确认识。
在华为看来,FTTx的优势来源于更高的带宽和更远的传送距离,而这一优势必须要比纯粹的带宽需求提供更高的带宽能力才能发挥。华为方面通过严密计算后认为,这一需求需要超过T-bit才能真正提供无阻塞能力。以华为的观点,这是“硬指标”,藉此才能确保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是“全面发育”而不是有“暗伤”的产品。
关注客户投资保护
2008年,华为又率先发布10GGPON和10GEPON样机,现有平台的T-bit能力能够支持从xPON向10GPON的平滑演进,无需更换平台,这样可以确保客户投资的有效性。
“光进铜退”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华为提供的FTTC、FTTB、FTTH、FTTO、FTTM等全面解决方案能够很好地实现铜线网络和光纤网络的均衡发展及平滑过渡。
举例来说,华为MSAN(多业务接入节点)设备在全球拥有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其宽带接入解决方案可以实现MSAN向FTTx的平滑演进,这样全球近一半的MSAN设备生命周期都会得到有效延长,极大保护了客户投资。
对于拥有的全球1/3的IP宽带市场,华为也从运营商角度考虑,开发了线路优化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拓宽网络带宽,提升线路质量,降低线路能耗,使客户在宽带网络上的投资回报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方面,华为的XpertLAS线路保障技术、OLS光纤线路保障系统,都是它致力于持续挖掘网络潜力,助力客户持续成功的创新成果。
宽带接入是运营商的高投入环节,这对于那些固网运营商来说更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看,“最后一公里”是运营商的重要“资源”,但也是其“负担”所在。因此,在接入环节上能否有效地为运营商“减负”,体现的即是厂商竞争力的强弱。正如华为方面所言:“关注客户成功才能确保华为的持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