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林小昭 黄树辉
从开展工作座谈到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仅仅17天,广佛同城化上演了一场“急行军”。
3月19日,广州和佛山在两市交界的南海签署了《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广佛同城框架协议”),广佛两市政府高层悉数到场,堪称史无前例。历经8年磨合之后,广佛一体化骤然提速。
同城化并不排除竞争
在上述框架协议之下,广佛两市还分别签署了广佛同城化建设产业协作、规划合作、环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四项子协议,并各自提出相应协调发展目标和计划,而这几大领域也是广佛同城化的重点突破口。
为推动框架协议的落实,双方将成立由两市党政一把手组成的“广佛同城化四人领导小组”,负责特别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同时,还将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四个专责小组,负责总体组织协调和日常事务对接。
这意味着,广佛同城化在经历多年民间融合之后,开始正式提上官方议程。
“今天翻开了新的一页。”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在签署仪式上说。而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则表示,广佛两地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在城市结构形态上,广州是中心辐射型的城市,而佛山是组团规模型的城市,可以形成功能协调的区域分布格局。在产业结构上,广州以服务业为主,而佛山以制造业为主。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补充成为广佛同城化的最大亮点。广州服务业发达,不仅为广州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也为佛山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目前,佛山是广东省内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城市,也是第三产业比重最低的城市。
“同城的基础是‘异’,只有错位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互赢互利。”朱小丹说,同城化并不排除竞争,只有有序地竞争,才能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广佛同城,马上可以实现‘三通’。一是路桥方面,实现年票互认,一个是地铁到明年亚运之前就通了,还有一个就是电话通,在两地接壤地带,可以同时装两部电话。这是‘小三通’。”佛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林征向本报表示,“大三通”则是指在产业、规划以及其他方面的衔接。
总量逼近上海
广佛一体化构想最初于2000年由学者提出,2002年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林树森提出建设广佛都市圈设想,并得到佛山市积极响应。而不久前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则把广佛同城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目前,广佛两市面积共有11181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的37.5%;城市人口1233.7万人,占珠三角的42%。2008年,广佛两市GDP总量达到12500亿元,接近新加坡的1928亿美元,上海的13698.15亿元,并且直追香港的16785亿港元。
广佛一体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等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资源聚集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资源整合,并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在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中,将广东分为港深莞、广佛、粤东、粤西、粤北五大经济圈,并认为“广佛经济圈”地位最为关键,广佛经济合作决定着广东的前途命运,地位堪比上海之于长三角。
技术障碍待破
广佛一体化前景看好,但广佛同城化的技术障碍仍亟待突破。
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博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广佛之间的同城化仍存在着很多障碍,其中一个是产业之间的协作问题,还有一个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问题。
彭澎认为,这些都涉及到利益的分配问题,“税收和GDP等利益问题如何划分,是同城化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实际上,要突破这些现实障碍仍面临不小的困难。林征表示:“诸如前不久议论纷纷的广佛电话区号的统一问题,搞区号的统一是非常难的,信息产业部控制得很严,因为这涉及到国际通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