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迪、王云辉
外贸“大户”总动员:“引进来走出去”时机千载难逢
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下称《规划》)。
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下,该《规划》把完善产业体系、立足自主创新、以应用带发展确定为今后三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
电子信息业是我国的外贸出口“大户”,其占全国出口额的30%以上,其本身的对外依存度也超过60%。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中国电子信息业显然难以置身度外。但客观地说,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起了“放大和加速”的作用,这个产业几十年跨越式发展所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已然无法回避。
泥沙俱下,大浪淘沙。
2月20日,本报专访了《规划》方案的权威制定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温建伟博士和乔标博士详细解读了《规划》出台的背景、产业振兴思路,以及各项重大工程的来由。
不仅仅是金融危机
《21世纪》:无庸讳言,此次《规划》出台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造成了哪些实质的影响?
温建伟:目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国际市场总体需求低迷,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发展形势相当严峻,具体来说:
一是电子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急剧下滑。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7月以来,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单月增速从年初的17%急剧下滑到当年10月的1.9%。加之金融危机对电子信息产业影响的滞后性,预计2009年产业形势会更加恶化,销售收入增速面临继续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可能,对GDP增速的负面影响将十分显著。
二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收入约占全行业收入的1/3,近年来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但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产品的出口形势急转直下,增速从5月的32.6%下滑到10月的12%。
三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外资利用率大幅走低。外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投资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投资和收入占全行业比例分别达到57%和80%。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2008年利用外资额同比下降14%,外资企业收入增幅比全行业低4.4%。从全球范围看,IT跨国公司受冲击较大,其海外投资可能收缩或调整,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四是电子信息产品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困难重重。电子元器件行业增速下滑,铝电解电容、印刷电路板等领域的企业订单减少过半,彩电企业出口增速由2008年二季度的20.3%下降到四季度的0.6%,预计2009年国内骨干彩电企业出口额将减少35%。2008年移动通信基站、程控交换机产量均出现负增长,手机产量增幅下降18.9%;计算机2008年销售增速逐季下滑,个人电脑产量增幅同比下降19.5%;集成电路产业增速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将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中芯国际、华虹NEC等骨干企业出现巨额亏损。
《21世纪》:在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基地,但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迫切压力,也就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规划》对此是怎么考虑的?
温建伟:实际上,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在不断的调整中发展壮大的,比如,回溯到“七五”计划,电子工业部就明确提出了“从消费类产品入手,促进电子工业经济良性循环”的方针,并组织实施了彩电国产化工程,奠定了民族电子工业的基础;“八五”期间程控交换机专项和“九五”移动通讯专项的实施,使我国通信制造业得到飞速提升和壮大。“908”、“909”等集成电路工程的实施,使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力大大增强。“双加”、“国债”等项目的实施,使我国新型元器件、计算机与网络产品等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应该说,当前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也是保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延续性,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需。
2006年,即“十五”末期开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一个深度调整阶段,这既是全球产业竞争加剧的结果,也是我们自身谋求创新、发展、升级的主观要求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利用外资、国际化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刚好加剧了这种变化,放大了这种结果。
《21世纪》:也就是说,产业的结构性问题在新形势下更加突出。那么,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背景下出台的《规划》,对今后产业升级发展有着怎样的具体思路?
温建伟: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客观起了放大影响、加速推出的作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还是立足于国家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即抓住市场机遇、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规划》中提出的三大任务,都暗含了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和长期部署。在继续沿用“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思路的同时,又针对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在内容上有所细化,实施力度有所加强。
一是完善产业体系,借机打造完整产业链。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提升硬实力,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规模经济效益,力争占领产业链;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突破核心技术与产业发展瓶颈,全面打造软实力;三是以应用促发展,以两化融合带动产业发展,一方面是为产业发展拓展更广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则是鼓励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营造环境。
《21世纪》: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振兴规划为产业发展设计了哪些具体的突破方向?
温建伟:一是加速了产业转移的步伐,明确了“引进来”的好时机。比如在平板电视行业,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的深度合作、引进日韩液晶面板核心技术等都是产业突破的明确思路。
二是创造了“走出去”的客观条件,现在正是打破国家贸易壁垒和技术垄断的绝佳机会,支持像中兴、华为这样各行业骨干企业拓展更大海外市场。
三是把内部压力转化为动力,加速产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升级速度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四是改变以往以高校为主的科技创新模式,推动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生存竞争能力。
不同行业不同思路
《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六大重点工程,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温建伟:电子信息产业覆盖门类广,各产业自身发展特点、面临的问题、所处产业链发展阶段等都各不相同。这次调整振兴规划涉及集成电路、平板、新一代移动通讯、数字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服务等主要方面,对不同行业采取了不同的思路。
比如,国内半导体元器件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中集结了大量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都不强。而彩电业面临着高集中、高竞争的市场状况,同时还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挤压。计算机市场国际化程度高,市场竞争风险大,企业持续面临经营风险,产业合并重组剧烈。通信产业仍需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TD-SCDMA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完善。而软件产业则具有其特殊性,它处于整个经济链的末端,但软件又是各电子信息行业的灵魂,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的“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