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转身技术领先者:专利申请数全球第一
http://www.cww.net.cn 2009年12月31日 08:20 第一财经日报
作 者:马晓芳
最近华为新买了一辆加长奔驰,这让华为总裁任正非也有点好奇,当他看到这辆豪华轿车时,还有点不满地抱怨了一句,“这么贵的车,原来只长了这么一点!”不过抱怨归抱怨,该花的钱还是要花。 一位华为中层告诉CBN记者,华为买这辆车的原因是非洲兄弟喜欢。其实,去过华为总部的人除了会对坂田工业园的优美感慨不已之外,都会被华为的超豪华车队所震撼:受过严格训练的一般身高的司机,还有清一色的奔驰车。 这支车队的服务对象并不是任正非等华为高管,而是那些来华为考察的合作伙伴。华为总部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华为人士解释说,上面提到的“加长奔驰”就主要是投非洲合作伙伴所好,华为需要时刻做好准备,接受国际目光的检阅。 到2008年为止,华为183亿美元的总收入中,海外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75%,尽管其他的竞争对手几乎都在金融危机下陷入困境,但华为仍然有希望在2009年达到300亿美元的销售额,比2008年增长30%。 美国全球版《商业周刊》日前刊载了国际投资银行家库恩(Dr.Kuhn)的评论:位于深圳的华为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通信设备商之一,它凭借专利与创新,成为中国新式企业的标志。虽然许多人曾批评华为是“二流公司”,但现在,“华为已经成为世界革新领袖”,它的崛起“震惊了原来的大佬们——如北电、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 痛并快乐着 华为最近正在经受一场不大不小的“烦恼”:12月8日印度财政部宣布将对中国产的同步数字传输设备(SDH)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华为的税率达到50%。中兴、烽火、上海贝尔阿尔卡特都在其列,有的企业甚至税率更高。 SDH是一种重要的传输产品,但并非华为的核心盈利产品。印度是华为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2008年华为在印度市场实现了17亿美元的收入。 这并不是华为在海外市场的第一个难题。本月初,印度运营商BSNL刚刚取消了华为在印度南部2000万线的GSM电信设备合同,订单金额接近20亿美元。 所谓的“军事因素”,一直是国外运营商给予华为不公平待遇的重要借口之一。BSNL最早就是以“安全”为由,拒绝授予华为在印度西部的合同,理由是这是印度的“敏感地区”。 印度市场的遭遇只是华为海外市场的一个缩影而已,不过这个现象又从侧面证明了,这家来自中国的公司已经强大到了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地步。 12月18日,北欧电信运营商Tele2AB和TelenorASA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将其4G网络建设合同授予华为。其标志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的是,瑞典是华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爱立信的“老巢”。 这已经是华为在短时间内第二次进入对方“腹地”。11月10日,华为宣布,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Telenor选择华为作为其集团总部挪威未来6年无线侧的独家供应商,搬迁、升级Telenor在挪威的全部2G/3G网络,最终将部署一张覆盖挪威全境的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LTE商用网络。12月14日,该网络作为全球第一个LTE商用网络投入运营。 这意味着华为在LTE领域正在缩小与设备商“带头大哥”爱立信的差距,同时,华为正在欧美等西方设备商的传统“领地”获得突破。 不努力,就会徒伤悲 从1996年开始,华为开始了艰辛的国际化探索。华为国际化的起步是在俄罗斯。Alexey是华为最早一批俄罗斯员工,他一直记得华为当年有多么不容易:“每次我们出现在电信展上,很多参观者都是抱着质疑和嘲笑的态度,‘你们生产交换机?什么公司?从哪买的license?’他们不相信中国公司也做研发。” 最初几年,华为在海外市场只见投标、不见中标,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在海外很多国家,华为都有过持续投入四五年还没有见效益的例子,这是一场心理上的持久战,更是一场资金上的持久战。 1998年,华为在俄罗斯一无所获,1999年还是一无所获,2000年,华为总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到底是继续往俄罗斯投钱,还是趁早撤离?但华为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告诉大家,华为还在。直到2001年才迎来了第一个上千万美元的大单。 任正非这样评价华为的国际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他号召华为人应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总是在家门口争取市场,市场一旦饱和,将如何去面对。” “我们没有像朗讯等那样雄厚的基础研究,即使我们的产品暂时先进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趁着短暂的领先,尽快抢占一些市场,加大投入来巩固和延长我们的先进,否则一点点领先的优势会稍纵即逝,不努力,就会徒伤悲。” 华为副总裁邓涛曾经是华为开拓非洲市场的元老,之后转战欧洲。他回忆说,华为刚进入欧洲时只有2个人,连运营商的门都进不去。因为欧洲人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的鞋子,至于生产高科技产品则闻所未闻。当华为参加法国戛纳的电信展时,法国电视台的报道题目是:“中国居然也有3G技术?”充满了怀疑和不屑。 不过华为都坚持了下来。1999年,华为的海外市场终于看到了希望的苗头,当年海外收入5000万美元,2000年1.28亿美元,2005年,华为的海外收入首次超过国内,达到58%,这个数字到2008年则进一步提高到了75%,海外员工的本地化率达到57%。 颠覆者之路 华为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国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早在1994年,任正非就“口出狂言”: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有一分。虽然如今占有世界前三位的企业已经物是人非,但华为三分天下的“野心”却已经基本实现。 来自市场调研公司Dell'Oro的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第三季度为止,华为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去年同期的11%上升到了20%左右,几乎增长了一倍,并且超过了诺西,仅次于爱立信,位列通信企业的第二位。 没有大手笔并购,华为的国际化几乎都是“小米加步枪”一步步走出来的。这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公司历史也不过20年,国际化历程不过10多年,它所做的国际化模式非常“原始”:那就是把华为的通信产品卖给国外客户。
|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