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CWW
通信世界网(CWW)月25日消息 自1998年标准的提出到2008年试商用,TD-SCDMA产业已经走过了十年风雨历程,实现了从标准到技术、从系统到终端、从芯片到核心软件、从关键元器件到配套装备的产业整体性突破,而取得如此成就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在《TD-SCDMA产业十年发展历程》一书序文中,回顾了TD产业十年发展历程,并总结TD发展的五大经验。
这五点经验分别是:TD-SCDMA产业的成功实践,是通信制造业与运营业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结果;是我国企业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高起点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结果;是产业联盟成为自主创新重要平台和产业链发展关键载体的结果;是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将自主创新落到实处的结果;是原信息产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坚持不懈大力支持的结果。
娄勤俭指出,实践证明,一个标准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做支撑,技术再先进也是空洞的。标准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必须拥有开放的心态,不能走追求技术独占的道路,只有获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广泛支持,才能在市场中取得成功。
在序文中, 娄勤俭回忆到,在2000年,TD-SCDMA标准虽然通过ITU的认可而成为国际标准,但是在国内面临的形势确很严峻,缺乏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TD-SCDMA在技术研发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TD的研发和产业化仅由大唐电信集团(大唐移动一家承担,无论技术、资金还是人力、市场等,都已经难以为继。
“从1999年到2002年,TD-SCDMA标准处于初创期,技术研发、产业化的风险很大。没有对TD-SCDMA进行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也非常有限。一是因为当时的技术选择还具有多样性,二是因为如果TD-SCDMA万一失败了,没有人愿意和敢于承担责任。”娄勤俭说。
而TD-SCDMA产业联盟的成立被认为是这种状况有所改变的关键。娄勤俭认为,联盟成立后,有效地解决了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知识产权、共有技术和测试平台的建设等问题,大大降低了企业进入的门槛,带动了更多的企业进入TD-SCDMA产业发展领域。产业联盟还促进了系统与芯片、芯片与终端、终端与系统间的密切合作,大大加快了TD-SCDMA产业化的整体进程。
对于如何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娄勤俭表示,在国家开发资金的安排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改变了研发资金的投入方式,根据企业的开发能力而决定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根据自己在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需要委托研究机构进行专项研究。
而信息产业部从大唐电信集团提出TD-SCDMA标准开始,就对TD-SCDMA进行了公开的支持。娄勤俭坦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必须在事关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有所作为,把握发展方向,坚定企业信心,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源配置权,我们面临着重重压力、种种误解,工作起来困难很大,风险也很大。”
2002年信息产业部给TD-SCDMA划拨了155MHz非对称频率,向产业界发出了政府支持的明确信号;2004年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三部委设立TD-SCDMA产业化专项,投资7.08亿元支持TD-SCDMA的产业化。
从2004年到2005年,信息产业部开展了“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技术试验;2006年,启动了北京、上海、青岛、保定、厦门等城市的TD-SCDMA规模网络技术应用试验。从2007年开始,各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移动运营商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北京、上海、青岛、保定、厦门、深圳、广州、秦皇岛、天津、沈阳等10个城市进行更大范围和规模的网络技术应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