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中国电信业》杂志 汪建
备受瞩目的移动漫游费调整最终以新方案——主叫上限标准降为每分钟0.6元,被叫上限标准降为每分钟0.4元而尘埃落地。此次移动通信漫游费调整,被认为是新一轮电信改革的发端,它反映的不仅是电信资费问题,在深层次上更涉及整个电信行业竞争结构优化问题。从手机漫游费听证会公布两套方案到最终新方案的敲定,各种意见铺天盖地。新方案公布后,到底谁能够最终受益?在更深层面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几家欢乐几家愁
新的方案出台后,不管各种意见怎样,消费者确实已经从该方案中获得不小的收益。首先,同最初的包含漫游费的全部通话费用相比,新标准下异地通话费用有了大幅度降低。按照以前的资费标准,以漫游到异地的后付费手机在主叫时的费用为例,费用为本地通话费0.4元/分钟+漫游费0.2元/分钟+长途费0.7元/分钟,一共为1.3元/分钟。现在按照新的标准,该用户的费用为0.6元/分钟,下降幅度达到53.85%。从该方案的推出看,政府确实把维护消费者利益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仅仅在2007年,电信资费综合价格水平由2006年的0.487下降到0.434,降幅高达10.89%,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降0.38个百分点,在CPI指数高企的当下尤其不易。
此外,还需要明确的是,新的资费方案的出台还对部分运营商有利。2007年,移动替代固话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均出现了明显的客户流失现象。此次资费调整,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对移动话费下降的预期,促进替代的加速,从中长期而言,此次漫游费调整是有利于移动运营商的。漫游费下调后,中国移动可以从固网运营商吸引更多的用户,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用较小的损失换来较大的收获,而对于预期获得移动牌照的固网运营商来说,大幅度降低异地手机的通话费用,在其初步经营阶段不能享受到这部分收入的补贴,原有的固网用户还在不断流失,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地位。
对于监管方来说,这次漫游费调整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监管方首先组织专家进行调研,安排出两个不同的方案,然后通过听证会的形势获取社会意见,最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推出了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案,既达到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也能够保护企业可持续发展,不至于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沉重负担。
争论还需再澄清
成本不是定价的依据
在新资费方案的出台过程中,争论一直集中在漫游费的成本上。先有零成本说,又有1分钱成本说,后来又出来0.028元的说法,等等。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漫游费成本很低,0.2元的漫游费不合理。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从来都不是由成本决定的,否则怎么会有企业经营不善赔本的现象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格是其价值即凝结的劳动的外在表现,围绕价值本身波动,而经典西方经济学认为,价格直接由供求决定,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得不到市场认可的商品包含再多的劳动也只能是废品。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雇佣员工不可能根据此人从小到大吃饭、穿衣、受教育等成长成本来计算所支付的薪资,而是根据此人能够为本企业创造的价值大小,并且参考现有的市场价格来决定。回到电信资费上来说,部分移动通信用户有到异地通话的需求,移动通信公司通过技术手段提供这种服务,交换商品,收取漫游费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当然,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漫游费定为0.2元/分钟就是非常合理的,在这里强调的是,成本并不是降低电信资费的要害,不应该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在漫游服务成本的测算和争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