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世界 >> 手机要闻 >> 正文
 
华为手机:黑马如何炼成
http://www.cww.net.cn   2012年4月11日 10:24    

“埃菲尔”最早于2011年3月开始设计。为了实现最佳的开发效果,李小龙下令将超过50名顶级工程师隔绝在一个地点,实行封闭开发。50名工程师夜以继日整整干了两个月时间—首先是外观设计,然后将元器件堆叠在一起,修正各种偏差,进而制造模型样机。按照行业惯例,毫无经验的设计团队首先买回了市面上所有同类型机器并逐一“拆机”,以观察它们如何在“过去”实现“薄”。在最初的每个月,数百部手机被拆卸,最终拆卸的手机超过1000部。工程师着重对每款手机进行研究测试,总结其设计优点,如更低成本设计、更有效的的空间设置、更好的天线效率等。其次,华为向其日本研究所及上游供应商了解如何重新开发元器件以实现“更薄”。日本方面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其研究报告显示日本拥有大量部件、电子、机械及材料顶级厂商,手机核心元器件如电池器件外壳、镁铝支架、玻璃、屏幕等均可变薄。

坏消息则是重新整合供应链难度颇大。就零部件而言,最大的挑战即屏幕。业内公认三星魔丽屏(Super AMOLE Plus)为最成熟的超薄方案。除了高高在上的价格,供货保证亦是难题—该技术被三星垄断供货,后者时常以“产能不足”断货以打击竞争对手。其次,摄像头亦因高质量成像而难以降低厚度。天线亦是难题。在加工环节,一些经验丰富的供应商警告称若要实现薄,在塑胶注塑工艺及元器件环节可能导致质量管控风险及产品延期问题。

现实则残酷的多。因为无法均衡质量与设计的关系,“埃菲尔”不得不被迫“折中”修改。在后期时,李遗憾的发现其原始设计ID非常漂亮,但经过零部件堆叠填放后,它变丑了。5月,“埃菲尔”的产品模型被摆放在余承东面前。

余很直白。“这是个什么东西,埃菲尔铁塔?”“我低估了余总要顶级产品的力度和决心。我妥协的太多。”李小龙感慨说,事后,李分析其原因在于ID设计师对可实现性考虑不多,其创意往往天马行空,而后期硬件工程师多从产品性能角度考虑而忽略了设计。在那一刹那,李小龙如坠冰窟。 \

极限挑战

事实上,这个产品并非一无是处,它甚至获得了日本电信运营商日本移动运营商eMobile创始人、主席兼CEO千本幸生(Sachio Semmoto)的首肯。eMobile的订单数量不仅高达数十万部,甚至已制定好了产品上市时间、推广及发展用户计划。令李颇感欣慰的是eMobile认为修改后的产品设计已经达到高端机的水准。

即使如此,余最终决定枪毙掉“埃菲尔”,原因是“不够惊艳”。这直接导致原定的产品上市时间推迟2个月,损失高达数千万计。千本幸生对此颇为不解。当获悉这一产品被枪毙的消息,千本带着五位eMobile高层第二天从日本直飞深圳表达强烈抗议。千本要求解释订单取消的原因。

这场变故甚至惊动了华为终端总裁万飙,为了表示歉意,万出面亲自负责接待。他解释是其ID不够好,华为想要更有竞争力的设计。为了弥补客户的损失,万亲自道歉,并承诺提前交付其他eMobile产品以弥补其损失。对于埃菲尔的归宿,万的答复亦雷同—推倒重来,重新设计。新的产品被重新命名为P1。

这是一款华为调动全球资源的明星产品—外观设计来自欧洲,天线来自美国,结构、新材料来自日本,软件优化来自美国、日本。李小龙重新更改设计流程,首先他将ID设计与硬件工程师召集在一起,命令ID设计师需要明晰后期硬件堆叠的技术瓶颈,而对硬件工程师则要求一旦新的ID设计出炉,其必须在既有的框架内完成硬件设计,一旦设计与技术冲突,后者必须服从设计。以往的“折中”方案遭到摈弃。类似元器件放不下,结构设计师就随意拉直弧线或加大手机厚度的做法均被禁止。硬件工程师被勒令在既有的框架内进行内部技术协作,比如天线工程师因空间不够无法实现信号强度,以往求助于结构设计师加厚手机,现在则求助于电路工程师要求其缩小电路板所占用的面积。

[1]  [2]  [3]  [4]  [5]  [6]  [7]  
来源:通信世界网   编 辑:张翀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84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华为  手机  黑马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