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和3G变局,吹乱手机渠道的一池春水;产业链上的弱势者,能否借力打力,完成由弱到强的蜕变?
编者按
为什么关注迪信通?
弱势生存
卖手机的和卖家电不一样吗?其实很不一样。
比如,家电卖场的体量更大,这意味着资本的进入壁垒相对就高;还比如手机变价速度快,在财务上造成的扰动更大,对库存周转的要求也更高;简单地说,业内库存管理重要的一项就是“降价补差”,比如一款2000元钱进的机子,正常是2200元卖出,由于产品升级,供应商一般给零售商15天的时间作500元价保,15天内,还能2200元卖,那就是超额利润,如果1700元顺利出手,挣到正常的利润,如果过了保期,供应商也就不管了;甚至再琐碎些,手机单价高,体积小,仓储和物流配送的要求也不同于大体积的传统家电。
而对回报率影响更大的,是卖手机的零售势力远远不如卖家电的。从这意义上讲,按照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中的“五力模型”,迪信通处在的并不是一个很妙的位置。波特认为,其实一个产业的竞争大大超越了现有参与者的范围,而竞争作用力的强弱决定了公司能否保持高于平均收益的水平。这五种竞争作用力包括,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客户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就迪信通而言,它面临两大供应商:诺基亚等手机供应商以及移动、联通这样的运营商,这些公司的市场势力的强势自不待言;而现有的竞争对手中,首先是国美、苏宁这些综合家电经销商,他们在产业规模、资本实力方面不让迪信通甚至还高于迪信通,而且多次放言会大举进入;而在各地方,还有盘踞一方的大小诸侯,比如北京的中复电讯、浙江的话机世界、华南的龙域电信等;迪信通在很多地区仍不敌这些地方一霸;而新进入者则有京东、新蛋等各种线上销售的公司,尽管迪信通现在也已经有线上业务的布局,但是至少在价格上还没有显现优势;即便是从分散的消费者,借助于网络,价格的信息仍然是扁平的,信息壁垒的消失,会使得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
所以,迪信通总裁金鑫就开玩笑地说,他们有两位上帝,尤其像运营商,是“充分必要”地想和他们合作。尽管迪信通是本土手机连锁业的老大,但是处在相对弱势的产业地位上,未必能过得很滋润,尽管总裁金鑫很负责任地说,他们近年来盈利水平一直在提升。
不过,正在惟其行业地位之弱,迪信通的若干做法也就有了关注的价值,其对供应商、运营商、消费者以及自身规模扩张的若干尝试,可以看到,一个相对弱势的参与主体,如何在这个格局中进行其系统性的努力,去提升运营效益以及小心翼翼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过去,无论是国内的国美、苏宁,还是国外的沃尔玛,零售业演绎的基本是一种“霸王逻辑”,即“网络规模-低价-网络规模”的再循环,价格和规模几乎成了主要的逻辑,至少,从这个角度看,零售业未免太简单了一些。然而,回想苏宁总裁孙为民花了大部分时间去解释他们为什么要回归自营(即在店面内,主要用苏宁自己的销售员),让我们知道即便是所谓强势渠道,也抵挡不住糟糕的客户体验逼得消费者“用脚投票”。而消费体验则不是通过价格-规模就可以获得的“资产”。
采访陈晓平 张天阔撰文 陈晓平
在手机连锁卖场迪信通,董事长刘东海立下一项规矩,无论员工职位大小,入职后,先去终端门店卖3个月货,然后做一段时间店长。在基层体验生活,总裁金鑫和华北地区总经理齐峰都经历过。
李采是北京中关村的一个体手机零售商,2003年开始入行,他的说法可以印证,了解终端店面的“沟沟坎坎”对经营有多重要。“各家手机店,门外主打特价机型,如诺基亚E71这样的明星产品,他们其实是吸引客流的‘媒介’,这些机型不挣钱甚至赔钱,但只要你进店,销售员就能想方设法转移到别的机型,那才是挣钱的货色。”
这是手机江湖中运行的潜规则。就像刘东海说的,“好比家乐福开张,便宜的鸡蛋和食用油这些平民产品是吸引人流的”,人流能不能引导,挣不挣钱就全在“巧劲”上了。
这种引导贵在“自然”不能显山露水,比如要懂得判断品牌敏感还是性能敏感。如果顾客进门抱定了就是诺基亚,如果硬是推销摩托罗拉,那是会损害顾客对门店的信任度;“相人识面”,销售员的分寸把握就很关键。在刘东海看来,做零售要把握的就是细节,为什么迪信通要去特别规范这些细节?
在手机的上下游,零售终端的市场势力几乎是最为弱小的。在其上游,是强大的运营商以及诺基亚为代表的供应商;在信息扁平化的时代,下游的消费者一点鼠标,就能从中挑选出最有竞争力的价格;在行业内,由于进入壁垒低,市场集中度低,渠道的效能尚不能充分发挥。这样的产业结构以及外部环境,许多零售店铺都是微利生存,齐峰说,五年前,迪信通北京区的净利率是5%,现在净利率只在1.5%-2.5%。
近在咫尺的是尚未过去的经济危机和正在进入的3G时代,以及随之而来的“上帝”的变脸。在金鑫看来,迪信通要伺候两位“上帝”,上游的手机品牌商、电信运营商以及终端的消费者。
经济危机令诺基亚等大公司将全球的业务压力转至中国市场,3G之后三大电信运营商如今还是“雾里看花”般的市场策略,因3G而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和因经济危机而收缩支出的消费者,这些都使得手机卖场在2009年过得有些狼狈。今年二月,手机连锁卖场金飞鸿陆续关闭其在北京的多家门店。3月,协亨连锁在温州大规模关店。北京门店数量最多的迪信通,也选择了部分关店的策略。
作为本土最大的专业手机连锁商,迪信通在2008年总共卖出了650万台手机,平均单价是1500块钱,提升1%的毛利,就是近1亿的纯利。零售企业本质上挣的是经销差价,这个数值大小简单地说,就是“规模乘以毛利率”,在行业格局整合未毕、“上帝”们开始变脸,迪信通“左牵黄,右擎苍”,一方面标榜“服务创造未来”,它和供应商谈包销、定制,向消费者出售增值业务实现差异化,借以提高毛利,提升单店价值;一方面,与运营商觥筹交错,并购地方诸侯,进军超市卖场;甚至曾经希望承包国美的通讯部门,借以扩大地盘,这多少有点“与虎谋皮”的味道,。
那么在“上帝”在变脸、群雄在逐鹿的手机零售领域,它的未来会是梦吗?
与供应商拔河
传统家电、超市的那套“潜规则”,对于强势手机供应商基本免谈,“进场费、摊位费、管理费、促销费等等基本没有”。传统经销差价不容易获得的高毛利,可以通过首销、包销、定制等手段提升毛利。如果形成系统能力,大牌供应商也会屈身请教。
目前看来,上游的“变脸”,对迪信通而言不是坏事。
在2008年关了一些店后,迪信通的“利润率比利润增长还快”,对此,总裁金鑫有一番有趣的解释,“金融危机下,我的利润不是从顾客要来的,是从供应商、运营商这两个上帝得来的。全球经济差,美洲、欧洲的销售大幅下滑,但是,每个品牌的销量目标,都是要增长。只能挪到亚洲,无非是中国、印度。”
换言之,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动力,让手机零售商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在金鑫看来,“危机是为行业老大准备的,你量最大,最有可能帮他,在各个城市当中,大家都去争老大,供应商的支持可能是老二的一倍多,赢者通吃。我们非常幸运,15年积累,获得了这个地位。今年春寒料峭,很多小毛毛虫死了,同样的叶子就剩下大毛毛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