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懿
近日,发改委再次核发四张手机牌照,使得国内拥有牌照的手机生产厂家达到了86家之多。这也意味着又一部分在国内从事“黑手机”制造业的厂家被招安转正。
“黑手机”一词由来已久,以前,只要谈起“黑手机”,我们往往将其与假冒伪劣产品划上等号,但如今,“黑手机”的概念却越来越宽泛,很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劲头。而这几年对“黑手机”市场的整顿非但没有见到成效,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究其原因,正是因为“黑手机”的外表已经不那么“黑”了,从外形到品牌LOGO,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的确是真伪难辨,而在功能上,“黑手机”也开始走高端路线,其性能丝毫不输于某些同价位的正牌货,这也是“黑手机”能占据国产手机四分之一江河的主要原因。
为黑手机正名能否提升设计短板?
针对目前这种现状,国家发改委希望通过疏导的方式来规范手机市场,这种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真正能起到的效果似乎还很难达到理想中的状态。
“黑手机”制造业通常是以速度取胜,过长的研发周期与生产环节必定会蚕食掉企业的部分利润,所以,市场上出现大量貌似非常熟悉的面孔的黑手机也就不难理解了。善于模仿的他们成了黑手机推向市场的关键环节,而仅仅这一个环节所节约的成本就足以让“黑手机”厂商去跟国际巨头抗衡了。
形形色色的黑手机
而正名之后的“黑手机”们会否因为身份的改变而去转变自己的角色呢?答案非常简单,对于企业来说,利益最大化是其永远不变的追求,正名之后的“黑手机”也只是有了一件看似合法的外衣,如果在资本没有达到一定积累的情况下,没人愿意承担如此大的风险在设计环节去投入巨资,更何况实在竞争惨烈的大环境之下,上有合法手机的不断进行的市场打压,下有为转正的“黑手机”继续泛滥,所以,转正后的“黑手机”在运营模式上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并且很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产能过剩势必危及行业发展
抛开设计短板不谈,“黑手机”的惊人产能也足以影响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正常发展。2006年,我国手机产量年增速高达15%,零售销量为1.3亿部,销售额超过1500亿元,但国产手机的份额却低至25%。而根据赛迪顾问公司发布的手机行业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上半年,国内黑手机的规模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343万部。
而在市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国产手机厂商,这些厂商除了要应对国内手机厂商的竞争之外,还要应对国际厂商的竞争,面对每年产量近5亿部的手机市场,即便依靠出口国外来消化也并非易事,由此引发的就只能是通过降价的手段来争抢份额,而正常运营的手机厂商势必会因为价格战以及混乱的市场秩序所拖累,从而影响整个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所以,在对待黑手机的问题上,不能完全的以疏代堵,疏堵结合或许才是拯救手机产业的最受用的方法。而适时引入淘汰机制也将会促进手机产业保持一个优良的血统,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