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制造 >> 产业观察 >> 正文
上网本:香饽饽还是热山芋
2009年3月18日 14:19    中国计算机报    评论()    

    2007年英特尔抛出MID的概念,将手持设备定义在“随时随地上网”上,并摒弃了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为桌面应用所设计的软件,试图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重新定义超便携设备。

    然而,MID与传统PC的鸿沟依然过大,缺少过渡过程使用户很难在它们之间快速转移。同时,MID依然面临着定价过高的问题——须知,随时随地上网还不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不值得人们砸锅卖铁去追随。

    就在英特尔精心孕育的UMPC和MID并未实现成长的时刻,华硕EeePC在此时横空出世,在意外中造就了一个新的产品类别——NetBook(上网本)

    EeePC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便携设备。它的缺点在于,它和传统笔记本电脑过于相像,人们无法在没有桌面放置的情况下自如地使用它。它的优点同样在于,它和传统笔记本电脑过于相像,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传统PC的屏幕上将视线转移到它的屏幕上。

    早就关注便携市场的英特尔第一时间关注到了EeePC的热卖。2008年的IDF上,英特尔正式提出了NetBook的概念。英特尔的巨大影响力改变了之前人们称EeePC为小笔记本、称小笔记本为EeePC的状况,NetBook这一名称开始叫开。

    但是,到现在,NetBook却和传统笔记本电脑越来越贴近。就在最近,戴尔、联想先后打破“10英寸”禁令,采用Atom处理器生产12英寸的产品,NetBook尺寸的界限被打破;售价接近6000元的华硕EeePCS101的出现更将上网本的价格界限也打破。

    无论如何,上网本确实导致了PC产业整体利润的下降。这使得在PC产业的大佬眼中,上网本在步步攻城拔寨的同时,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名词。如在CES上展出VAIOP的索尼就一口咬定,其旗下的VAIOP并非上网本。目前,吸收了上网本的精华,“全功能超便携笔记本电脑”这一名词开始悄然出现,成为用以对抗上网本的砝码。

    融合重生

    上网本已经让整个笔记本电脑市场悄然改变。在移动平台方面,NVIDIA的离子平台的出现,补足了英特尔Atom和威盛C7处理器没有适合搭配的芯片组的短板,并使上网本的图形性能也有了提升。

    AMD更是一步到位,以整体平台的方式进军超便携市场。Yukon就是一款“整个平台功耗低于25W”,并具备较好图形处理能力的平台。

    在这种平台推动下,外观也许和上网本别无二致的“全功能超便携笔记本电脑”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词汇,并被视作取代上网本的更好选择。

    另外,上网本也使得PC和通信设备的融合越来越紧密。2009年新推出的上网本中,3G模组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要真正让用户随时随地上网,3G模组是相对处理器、芯片组而言更加重要的一部分。

    事实上,上网本在欧洲的热卖,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运营商。与2008年上网本市场的销售冠军华硕达成合作的运营商包括欧洲的T-Mobile、TNT以及日本的NTTdocomo、E-Mobile等巨头。同时,紧随其后Acer也与多家电信运营商达成了合作。

    在与运营商的合作中,通过捆绑服务,上网本的价格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以华硕与E-Mobile推出的方案为例,用户只需承诺捆绑2年的服务并缴付大约7元,便可得到EeePC701。

    这就如同“入网送手机”或“买手机送话费”之类的活动。实际上,在这种硬件与服务捆绑的过程中,相对净利润更高的是服务所得,硬件成本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均摊。而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人们也许将改变心目中“上网本不过是过渡产品”的印象。

    上网本开始让PC意识到,自己更应该走向消费电子的模式,更应该走向以服务为驱动的模式。在与运营商捆绑的模式下,PC已经开始像手机一样学习如何在硬件利润和服务利润之间寻求平衡。

[1]  [2]  编 辑:周桂军
关键字搜索:上网本  PC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