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崛起:不仅仅是“价格屠夫”
http://www.cww.net.cn 2009年11月16日 10:09 第一财经日报
作 者:马晓芳
1982年的一天,38岁的任正非刚从四川某部队转业,来到深圳行色匆匆的人群之中,对于深圳,这是一个普通的到来; 1988年,44岁的任正非以2万元的注册资本,在南油新村一个居民楼里创办华为公司,这个最初代理模拟交换机的公司对于中国通信设备业,也是一个平常的进驻; 2009年,任正非65岁了,华为即将实现300亿美元销售目标的成绩,它为深圳带来高科技的光环,它为中国通信设备业“驱赶”外国竞争者,它成为了全球通信业大佬们“门口的野蛮人”。 而华为从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私营企业发展到如今拥有8万员工和183亿美元销售额的跨国企业,华为见证和成就的正是中国通信产业的成长。 “七国八制”时代,中国通信市场被外国企业完全占据,后来随着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崛起,抢回不少份额,但外资企业的份额仍然远高于50%。不过在现在的3G市场,国产通信企业成为真正的顶梁柱,工信部统计,在三大3G制式中,国产设备商的占有率达到75%以上。 当华为等通信企业诞生之时,国外的竞争对手都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和积累,双方的竞争从来都不是在同一个平台之上。 通信行业具有高度垄断、高度创新、密集研发与更新换代快等特点,这在其他行业往往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做到,尽管华为总是因为所谓的“军方背景”而被外国政府和企业质疑,但华为确实是一家彻头彻尾的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很多国有企业都做不到的事,华为做到了。 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必须承受很多压力,比如融资压力。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成长初期的共同难题。曾经担任华为副总裁的刘平一直记得,在开发万门交换机C&C08A的时候,由于多年研发和投入一直未能成功,华为总裁任正非曾对他说,搞交换机的钱都是借来的,如果搞不成功,他第一个从五楼上跳下去。 任正非的忧患意识是华为奋斗精神的基础,任正非多次在华为内部提出“过冬”的说法,“当然我曾经悲观过啊,我曾经很发愁,觉得苦闷啊……华为公司只要稍稍不行了,怎么发工资啊?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压力。” 庆幸的是,每一次冬天,哪怕是竞争对手在危机中倒下了、并购了或者整合了,华为都安然度过。不仅如此,华为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早期的华为,被外国企业看作是“价格屠夫”。竞争对手指责说,华为“奇迹”无非是低廉的价格加上无所不用其极的市场策略,华为带来的恶性竞争,最终让行业参与者都没有好日子过。 但竞争对手的“诅咒”并没有妨碍华为赢得尊重,价格显然不是华为竞争力的全部。 在思科与华为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之后,思科总裁钱伯斯表示:“华为是一家值得尊重的企业。”美国花旗集团公司执行董事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曾称,华为已经具备“世界级企业”的资质,它的崛起“震惊了原来的大佬们——如北电、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 而瑞士信贷集团股份公司分析师KulbinderGarcha最近更是表示,华为“可能在3到5年内,成为通信设备市场里第二大厂商”。 为什么华为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为什么华为能赢得如此多的尊重?任正非认为:“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因此多年以来,华为始终坚持将收入的10%以上作为经费投入研发。这一点从未动摇。 任正非说:“有人问我,你们投这么多钱是从哪儿来的?实际上是从牙缝中省出来的,我们的发展必须高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 到2008年为止,华为在过去一年总共提交了1737件专利申请,一跃成为全球专利申请最多的公司,这也是中国公司第一次名列专利榜的首位,到2009年6月为止,华为总共申请了39184件专利。 除此之外,在短时间内根据运营商需求拿出定制化产品的能力也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与阿尔卡特朗讯对比,前者需要三个月完成的研发流程,华为基本一个月内就可以成型。即使在技术上无法做到世界顶尖,但为满足运营商具体业务和战略而进行的产品研发和快速并准确的执行能力,也成为华为在全球高速扩张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 如今,华为已经站到了300亿美元销售额的门槛上,再前进一步,华为就将达到其多年前提出的40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重要的是,在华为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中国通信行业崛起的样本。 编 辑:张翀
|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