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通信世界 >> 总第628期 >> 新锐评论 >> 正文
运营商欲从自我革命中重生
通信世界网 http://www.cww.net.cn 2014年3月7日 09:31
标签:融合通信
 

日前,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正式发布了《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并联合三星、索尼、华为、酷派、青橙等五家终端厂商联合推出了支持融合通信的产品。在融合通信服务中,手机用户无需额外下载微信类OTT应用,就可使用音视频通话、多媒体消息、群组聊天等通讯功能,而相应的服务既可以通过电信网络进行传输,也可以通过数据网络进行传输,具体要看用户需要的业务类型以及当前的网络状况。例如用户向其他用户发送短信,将优先通过数据网络发送,若数据网络无法连接,再选择传统的网关发送。中国移动表示,将在2014年下半年进行试商用,2015年则正式商用。

融合通信的推出是被逼无奈

原本运营商是躺着赚钱的,但是自从OTT应用出现之后,世道变了,短信业务受冲击最为显著,甚至连语音业务也未能幸免。与此同时,运营商的数据流量沦为哑管道,为OTT应用服务商的发展做嫁衣,但由于流量使用还有增长空间,运营商不得不选择饮鸩止渴的方式,不断降低单位流量价格,吸引用户使用,导致增量不增收的情况愈演愈烈。至于运营商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是跟着竞争对手身后在做,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运营商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即做纯粹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很难同腾讯这样的纯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进行竞争,他们必须要另辟蹊径,必须要将电信能力同互联网能力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有一拼之力。飞信就是一个尝试,希望将短信能力融入进来,这在PC时代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当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IM出现之后,这种强行融合的模式就显现出了弊端,毕竟移动IM的消息可以直接替代短信,而不像PC端的飞信,需要借助短信通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运营商一方面需要对已有的融合进行改进,使得这种融合更加深入;另一方面,需要比现有的移动IM更具有前置性以抢占用户入口。于是,以流量、通信录、ID(电话号码)为核心的融合通信诞生了,它拥有了传统电信的功能,同时又具备了移动IM的社交功能,并且将熟人社交圈(通信录)与陌生人社交圈(非通讯录中的电话)结合起来。

融合通信是自我革命的表现

虽然融合通信服务的推出显得被逼无奈,但是它却不折不扣是运营商一种自我革命的表现。运营商依靠语音、短信等传统电信业务收入,已经很多年,近年来虽然受到OTT服务提供商的冲击,增长停滞,甚至出现下降,但它们依然源源不断贡献着巨量的收入与利润。

即便微信等OTT业务不断对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有所蚕食,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并且再蚕食也不会蚕食殆尽,况且OTT业务的发展本身也在为运营商贡献收入,例如用户侧的流量、服务商所支付的网络使用费等。

但是,运营商依然选择了自我革命,这是相当难得,毕竟前景未明,投入不小,还直接对现有的主营业务形成冲击。历史上有太多的企业,其实明知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却担心对辛辛苦苦打下江山造成的冲击,而最终没落。换句话说,行业都没了,做行业老大又有何用?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柯达的没落。

融合通信发展的两大难点

虽然选择了自我革命,但是漫漫革命路上,还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首先是终端。融合通信需要终端支持才能够使用,这相比微信等OTT服务只需要在终端上安装一个应用,方便程度自然无法相提并论。目前,只有五家终端厂商与中国移动达成协议,推出支持融合通信服务的终端,若要让终端厂商的每一款终端都支持,那将是相当艰苦的协商过程。更何况,数量庞大的存量用户又该如何?让他们换终端又谈何容易?而如果终端不普及,融合通信只能在技术层面取代传统通信服务。而无法形成任何的SNS业务。若未来,中国移动不能成功通过对用户终端的软件升级,而实现融合通信功能的话,中国移动将不得不再次承担培养产业链和用户的重任,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也给予OTT竞争者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的机会。

其次是用户的使用习惯问题。融合通信服务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在业务层面,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移动提供的融合通信服务,在业务层面上将会与微信等OTT业务无二,只是技术实现手段的不同。正因为如此,融合通信服务将面临用户使用习惯的挑战,如果两项业务没有什么差别,那么用户一般会只挑选一项。如果不能让用户去使用除了通信外的其他业务,那么融合通信服务将仅仅成为一项改变了计费方式(通过流量进行短信等计费),改变了技术实现方式的服务而已。

OTT业务如何应对

不可避免,中移动融合通信服务的推出,将使微信等OTT业务面临新的竞争,其主要的竞争点在于运营商的通信质量或许更好一些,运营商所构建的社交关系是熟人圈与陌生人圈结合以及入口前置。或许对他们而言,需要做的,只是拓展用户,并让用户有更多的粘性,毕竟微信们在通信上与运营商就有差异化,大不了在未来应用运营商融合通信能力(运营商未来很有可能开放这一相关能力或寻求合作),毕竟微信类OTT业务已经构建起熟人圈,那些陌生人圈本来就有点难以开拓。至于入口前置,在目前的终端上,通信录和微信在屏幕上都只不过是一个应用而已,除非是一个没有微信的用户,会发现通信录SNS其实挺好,不过时间窗口还有很长时间,足够微信们拓展客户了。(金峰)通信世界网

 
【作 者:金峰】

来源:通信世界网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昵称:  验证码:

 
关注通信世界网
 
 
官方微信
“cww-weixin”(或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于获得独家的CWW视点分析、最新的通信资讯。
 
 
专家观点
邬贺铨:成立网络安..
今日上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做客人民..
 
 
最新专题
  • 1

  • 1

  • 1

  • 1

通信百科
 
华三助东莞广电建设国内最..
互联网时代,广电面临着IPTV堵截在前,互联网盒子追击在后的严峻市场竞..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rss
人民邮电出版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邮电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
中国邮电器材公司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信息协会信息服务网络委员会
爱购服务器之家
新浪科技
搜狐IT
腾讯科技
凤凰网科技
人民网无线频道
中国通信网
移动Labs
中华电子网
通信产业网
企业网
In-Stat
IT价值联盟
中国软件资讯网
通信人才网
慧聪通信网
CTI论坛
CIO选型网
CTO技术网
美通社
赛立信竞争情报网
CRS通信学社
ZDNet至顶网
和讯科技
博趣·兴趣门户
呼叫中心频道
运营与增值
信天下企业短信
新电子
OFweek光通讯网
中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