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通信世界 >> 总第435期 >> 深度报道 >> 正文
 
走出去为什么是通信业?
http://www.cww.net.cn   2009年9月28日 14:43    通信世界周刊    
作 者:张鹏

    当国家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走出去”也不再是需要探讨的课题,而是各行业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通信行业与国内其他各行业一样,也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带动下,不断向行业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迈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看到了通信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到了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如火如荼的“国际化”步伐。我们无法想象,曾经还是“七国八制”,完全依靠国外进口的中国通信制造市场,为何一转眼,就崛起了诸多本土设备厂商,而其中一些还将手伸向了东南亚、欧洲及北美,并在全球通信舞台上取得了席位。在回顾各行业在实践“国际化”这一必然道路中所经历的曲折时,我们不禁感慨“走出去,为什么是通信业”?

    行业属性开放

    应该说,通信业属于特殊的服务行业,它具备典型的规模经济性和以技术引导市场的行业特征。

    与制造行业具备的规模效应——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经济效益越高相比,通信行业的效应则更加明显,网络规模的扩张意味着用户数量的增多,边际效益的升高,更重要的是,网络所承载的业务和功能也将随之增加,简而言之,网络规模将直接决定电信运营的成本与收益。而对于这一趋势,无论电信运营商还是通信制造企业都将适用。

    正是如此,电信企业需要不断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以维持高速的增长速率,除了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与不同行业的横向渗透外,实施“走出去”战略也是保持电信业高速发展的有效措施。

    另一方面,电信网络的基础架构从技术底层决定了通信业的开放性特征,无论技术还是业务,都需要保持高度的互联互通性。而多年来的通信业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通信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符合国际市场的发展道路与赶超世界的通信技术。

    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刚刚掌握纵横制技术,对程控技术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国通信业的整体发展究竟是该上程控还是上纵横曾有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原邮电部领导们还是高瞻远瞩地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为了能快速赶上国际通信技术的发展,果断采取了“三步并成一步走”策略,大胆采用了程控交换技术,而这一步对于中国通信业赶超世界足足提速了50年。

    而从现阶段看,我国的通信制造产业已经率先在国际市场“开花结果”,成为了中国通信业走出国门的先行军。截至2007年,华为已经实现销售收入169亿美元,其中80%均来自海外市场。

    国家政策开路

    所谓时事造英雄,我国本土通信制造企业的崛起是在电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那些年,国内电信建设大潮拉开帷幕,为本土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这不禁让任正非这样怀揣梦想的人们看到了机遇,所以在当时“每天都制造奇迹的城市”——深圳,一群富有理想与抱负的工程师们开始了创业征程。在成立之初,企业的“走出去”思路并不清晰,“由于缺乏核心专利与技术,企业盈利基本上依靠简单的来料加工和仿造国外产品,甚至500门程控交换机在国内应用时,我们的通信设备企业仍然处于追赶和模仿阶段。”一位资格较老的通信人士如此表述。

    “真正为企业开拓了国际化视野是在1996年日内瓦举行的ITU通信展,在当时邮电部的组织带领下,中国的通信制造企业终于走出了国门。”该人士继续表示。也就是在1996年,华为决定押宝俄罗斯通信市场,开始了海外拓展之路。在1998年,中兴通讯中标巴基斯坦交换总承包项目,项目金额达到9700万美元,这是当时中国通信设备企业在海外获得的最大一个通信“交钥匙”工程项目。

    企业奋斗定音

    在此之后,正确的市场策略、及时的本土化发展、快速的相应能力以及产品的性价比优势使本土通信设备厂商彻底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2009年,华为获得全球首个LTE商用合同,中兴通讯中标澳大利亚电讯旗下香港运营商CSL的HSPA+网络。尽管现阶段,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已是风生水起,但起初,企业实现“走出去”却不是一帆风顺,挺进国际化舞台后的中国通信设备企业看到的不光是机遇,更多的还是与发达国家通信制造水平的差距。

    “就在当时我们为成功研制万门交换机而欢呼时,原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已经提出了建设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想。”我们不得不认清自己与当时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而后,中国通信设备企业果断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线,将目标首先放在通信水平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国家,比如亚非拉地区。

    “老牌厂商不可怕,技术领先也不可怕,怕的是企业失去前进的动力。”对于通信设备企业的成长,前述通信人士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在这方面,我国本土设备企业员工拥有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下午4点,当所有外国人都在喝下午茶的时候,我们驻海外事业部的所有工程师仍旧在忙碌;当外企的技术人员为周末加班而斤斤计较时,我们的技术攻关团队已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一位拥有3年海外工作经历的通信员工告诉记者。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通信  60年发展  
相关新闻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