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四川通信业在灾后重建中科学规划、积极投入,实现了灾后重建工作的巨大胜利。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 甘信建
本刊记者 徐超
通信行业立先锋
“5.12”大地震造成四川省灾区通信设施严重损毁,有8个重灾县及108个乡镇通信全部中断、受损移动通信基站10010个,小(大)灵通基站11729个,通信局所3092个,倒断通信电杆8.1万多根,通信光缆线路损毁17024皮长公里,直接经济损失60.2亿元。成都、绵阳等地由于高话务冲击,网络严重拥塞。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四川通信业迅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并调动党政专用通信系统在两小时之内抵达了都江堰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通信抗震救灾指挥部确定了“保县抢乡”的工作目标,由电信企业分片包干,逐一落实通信抢通。
震后第2天,震中映秀镇打通了第一个电话;第4天抢通了全部县城对外通信;第10天抢通了108个乡镇的通信,保障了各级救灾指挥系统和部队、卫生、医疗等救灾单位的需要。
在地震发生100天,所有受灾县和乡镇、行政村恢复公众通信,受灾群众安置点全部实现公众通信覆盖,灾区公众通信网络的电话用户、网络接通率、服务水平恢复到震前水平。通信行业成为地震后所有瘫痪系统中第一个抢通,也是第一个实现系统全面恢复的行业,受到国务院和部、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灾后重建有亮点
灾区通信恢复后,四川省通信行业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一直走在恢复重建的最前沿,发挥国民经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的作用,为其他行业的重建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为灾区城镇建设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通信恢复重建专项规划》要求在恢复重建中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系统设计、保障安全的原则,并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恢复灾区通信服务的正常化;二是建设先进实用、覆盖完善、高效高质公众通信网;三是系统设计、全面提升公众通信网安全可靠性;四是构建平战结合、天地一体、高效协同协调的应急通信体系;五是助力灾区信息化建设,服务灾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抗震救灾中全行业通过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抢通恢复速度,这一优良传统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得以大力推行和进一步完善,通信企业主要在基站、铁塔、传输线路等方面开展共建共享,并形成了相关机制,组织三家企业签订全省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协议,将成都、资阳、眉山作为四川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重点地区,在北川、青川、汉旺、映秀四个极重灾城镇全面推行共建共享,并制定出台《四川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监督管理办法》。同时还打破行业界限,与交通、广电、军队等广泛开展合作。
目前地震灾区有36座基站、17座铁塔、433公里传输线路实现共建;有1586座基站、1276座铁塔、4671公里传输线路实现共享,组织三家企业合作共建灾区10条长途光缆,3条已经完成投产,7条在建;通过实施共建共享,减少了电信重复建设,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利用率,节约了投资,据初步统计,仅地震灾区可以节约5亿以上的投资。
在深入总结经验教训下,通信行业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积极思考建立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机制和方式。提出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平战结合、天地一体”的原则,高水平、高要求、高速度重建应急通信体系标。
截至2009年4月中旬,四川已累计完成通信灾后重建投资125亿(含抢通阶段投入27.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9%;累计开工建设项目3227个,已完工2520个;建成固定交换机容量66万线,移动交换机核心网容量670万户,移动通信基站4842个,传输光缆29943皮长公里,业务用房15万平米。通信业通过恢复原有营业网点、建立了707个板房营业厅,增加代办营业网点、开通80台流动服务车等方式实现了地震灾区营销网络服务的全覆盖,让灾区群众就近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通信服务。
同时,四川通信业还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积极服务民生。借助短信平台、乡镇村务公开信息平台,协助当地政府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再就业信息保障平台,帮助灾区群众就业;移动公司还为160万返乡农民工每人提供了1万元的保险保障,其中有15人已得到了相应保险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