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世界 >> 总第376期 >> 新闻评论 >> 正文
飞信计费系统9月完成研发
2008年7月23日 11:05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李正豪

    记者从可靠渠道独家获悉,中国移动旨在改善飞信计费机制的后台支撑系统已实现技术突破,新系统可方便中国移动针对飞信短消息和资讯流量实行截然不同的计费方式。由华为和中兴等厂商研发的新系统将于9月进入测试和评估阶段,随后现有系统将进入改造阶段。

    飞信是中国移动去年6月发布的移动IM工具。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飞信资费宣传存在一定的问题,用户对“无限量发送”、飞信短信以何种方式计入已订的资费套餐、WAP客户端所产生的GPRS流量在什么情况下以何种方式计费,都不甚了了,而新的计费系统将从计费机制上彻底解决上述问题。

    分流移动IM市场份额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出版的《2008年中国手机网民手机上网行为调研报告》,手机网民在各类移动增殖业务(短信除外)中对移动IM的使用率最高,比例高达72.0%。其中,移动QQ以80.8%的渗透率位居第一,飞信、移动MSN以9.2%、5.1%的比例分居第二、第三。

    业内人士分析,在互联网上,除文字聊天、多方聊天、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外,IM集成电子邮件、博客、音乐、电视、游戏和搜索等多种功能,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运营商希望复制这种平台。

    但在目前的移动IM领域,两种经营模式都有不少问题,一是移动运营商和IM服务商合作,IM服务商提供平台和软件,并负责系统维护,运营商提供接入和计费,收入按比例分成,该模式弊端在于运营商不能直接掌握用户资源,沦为管道;二是运营商经营自有品牌IM业务,飞信即属于后者,但现有IM工具已经形成品牌效应,运营商后来居上并非易事。

    不过,艾瑞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移动兼具运营商和服务商双重身份,其庞大的网络资源和用户资源为其进入移动IM市场提供用户基础,而飞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捆绑及频繁的线上线下推广活动已在市场推广上取得成效,飞信将对移动IM市场份额形成持续分流局面。

    飞信是移动互联网战略支点

    当移动互联网愈演愈烈,行业巨头纷纷推出移动互联网战略,中国移动自然不愿沦为管道运营商,此前已出现过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即将挂牌成立的传闻。针对移动互联网战略,中国移动CEO王建宙对外表示,“中国移动已决定了新的战略,以移动的飞信业务为载体,构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互为一体的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社区,创建互联网的一种新业态”。

    王建宙还指出,进入互联网领域后,中国移动的挑战来自经营模式,“电信行业是以使用来计费,它的盈利整个都是建立在使用上,只要客户使用了我们的网络,根据使用的时间、通信的距离、使用的方式,我们来收费,但互联网是以内容为生的,使用的网络是不要钱的,互联网公司想对内容收费很困难,因为它没有用户管理,所以只能靠广告盈利”。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移动希望改善飞信内容计费系统的内在逻辑在于,飞信以及基于飞信的虚拟社区业务是其移动互联网战略的支点,内容计费系统则是其移动互联网战略转化为利润的关键,中国移动只有厘清计费方式,才能依靠强大的后台支撑系统创造出新的价值。

    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中国移动内部人士介绍,目前飞信采用两种方式计费,一种是包月计费,另一种是按使用计费,对于飞信短信方式,基本上是收消息免费,发送消息收费,而对于WAP方式,一般按流量计费,但由于资费套餐众多,用户对飞信所产生费用仍然搞不清楚。

    该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除了通过PC客户端发送短信完全免费外,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发送短信并没有计入已订短信套餐,而是逐条计费,这种计费方式本身并不存在优惠。另外,目前适配终端不是很多,飞信也并非默认程序,用户对流量计费又不是很信任,在没有包月的情况下,用户可能一不小心就要承担较高的流量费用,这十分影响飞信的推广。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飞信用户中,多数只是通过PC客户端给好友发送信息,因为“在电脑上打字速度比较快”,一位用户声称在“5月份的时候随意挂了挂飞信”,就稀里糊涂地产生了60多元的资费,而这位用户的朋友称,“这辈子也不想用飞信了”。

    上述中国移动内部人士介绍,待新的计费系统上线,中国移动将会理顺飞信计费与现有资费体系的关系,飞信短信和资讯的计费将被区别对待,现在的一些问题也将得到一定缓解。不过,新的计费系统在9月份只是完成研发,还要经过测试和评估,距离真正面向用户尚需一定时日。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飞信  中移动  计费系统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