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世界 >> 总第370期 >> 抗震救灾系列报道之三 >> 正文
陈琳:像军人那样去战斗
2008年6月11日 14:24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李新苗整理

    5月28日中午,汶川禹里乡原址附近的堰塞湖。中国移动抗震抢险青年突击队队员陈琳和同事及一名武警战士3人,乘一只木筏,正穿过摇摇欲坠的废墟,前往被水淹没的禹里农场寻找、接应被直升机误投的5名突击队员。

    受地震影响,原本是农场的地方已然变成了堰塞湖。这只用从废墟中找来的木板临时扎制而成的木筏,顺流而下,载着三人全力在堰塞湖中穿越。突然,被水泡过的一道街墙垮塌了,陈琳坠入水中,一块石砖击中他的下颌,顿时血流如注。疼!

    前行!继续前行!

陈琳在禹里

    一段逆流

    在陈琳带领的营救小组的共同努力下,5名被误投的队员找到了。在随时会坍塌的峭壁边,陈琳顶着烈日和大风,擦着不时流下的鲜血,他又带领大家划着木筏逆水返回,短短一公里多的水路,他们竟用了3个小时才在安全地带上岸。

    沿着崎岖的山路又艰难行进了4个小时,回到石纽村驻地,已是伸手不见五指,陈琳顾不上休息和处理伤口,又忙着组织大家投入紧张的工作:为受灾群众手机充电、协助部队架设电线、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直到凌晨才发现伤口流出的鲜血已经染红了胸前的衣服,在队友的再三催促下,才到部队医疗队处理伤口,军医查看了陈琳的伤势,认为必须注射破伤风预防针并缝合伤口,否则很可能面临生命危险,由于不具备手术条件,医生建议他尽快返回成都治疗。

    牵挂着抢险通信保障任务的陈琳,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瞒着队友,默默回到自己的岗位,他早已下定决心,要和队友们共同战斗下去……

    19个盲点

    5月18日凌晨1时,成都高升桥,灯火通明的中国移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里正在播发一条紧急通知:根据抢险需要,立即从公司挑选19名同志带领19个突击队小分队连夜空降到19个与世隔绝的“盲点”乡镇,开通卫星通信基站,迎接救灾大部队的到来。

    汶川!北川!青川!平武!这19个“盲点”全部位于重灾区,受灾情况不明,没有人知道19个突击队进去以后会面临怎样的境地,大家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

    “我当过兵,让我去!”在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已经连续熬了5个通宵的省公司综合部员工、优秀共产党员陈琳站了出来。他出身军人世家,当汽车兵那几年在川藏线上经历过无数的生死瞬间,是曾获所在部队军事比武第一名的硬汉。5月12日地震那天,陈琳就冒着危险,多次进入大楼为大家抢出物品。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在领导眼里,他面对险境时比旁人多了几分沉着和冷静;在同事眼里,他像许三多一样一定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

    凌晨3点,带着仅能维持3天的生活物资,陈琳率领他的突击队出发了……

    3根香烟

    5月18日中午11时,陈琳与队友乘坐的直升机降落在北川禹里乡。这就是大禹的故里吗?如今的禹里在震后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大部分房屋已经倒塌。因对外道路和通信完全中断,唐家山堰塞湖洪水围绕,4000多名受灾群众受困在这座“孤岛”。“孤岛”上还有与突击队几乎同时到达的500多名部队官兵。

    “尽快打通禹里的对外通信,畅通信息,安定民心”。临危受命的陈琳,还面对着重重困难。从未安装过的设备、有限的工具和配件、多个不同单位彼此间没有合作经历的队员……

    当设备安装到一半时,卫星信号接收机出现了故障,如果不尽快解决,整套设备将无法顺利开通,所有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突击队员奇佳认为,考验这个团队的时候到了。陈琳并不多话,只是积极组织大家进行反复地研究、测试。突击队员张峰事后回忆说,“陈琳用自己的凝聚力把整个团队紧紧地捏在了一起,带领大家度过了最困难的48个小时”。

    5月20日,在多次的分析和测试下,队员王旭东重新焊接了卫星接收机的接头,解决了最大的技术障碍,终于在中午12时开通禹里IDR基站!当电话连通的那一刻,禹里乡的老百姓奔走相告,终于能和外面的亲人取得联系了!

    这时,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泪流满面的摸出仅存的3根已经压扁的香烟,一定要亲自给陈琳点上。一位武警领导端出一直舍不得喝的白酒,高呼“我要为你们请功”。

    那一刻,陈琳和队友们都被深深打动,他们暗下决心,哪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要保障这条通信线的畅通!

    孤岛电波

    就在禹里群众和救援部队为孤岛恢复对外联系而欢呼时,更大的挑战接踵而来。唐家山堰塞湖水面快速上涨,严重威胁着受灾群众和救援部队的安全,也威胁着卫星通信基站的安全。

    22日下午,堰塞湖的洪水已经将不远处的水电站淹掉一半,直逼禹里,大部分群众开始撤离……

    23日,突击队员和部队一起挨家挨户寻找那些还来不及转移的群众,帮助他们山上撤离。安置好所有的群众已是下午5点,突击队开始在部队的帮助下转移通信设备,在禹里的残垣断壁间,一吨多重的基站和硕大的卫星天线搬动起来异常困难,冒着不断滑落的山石,徒步5个小时的山路,突击队带着设备终于在深夜抵达唐家山堰塞湖上游一座大山半山腰的石纽村。此时此刻,再往山下望去,下午所在的地方已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石纽村所在的地方也成为了一座孤岛。

    再次的余震造成通信的中断,但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需要通信的地方。突击队员冒着随时可能被滚落的飞石击中的危险抢修设备,仅仅用了3个小时就重新恢复了通信。

    为保障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通信需要,中国移动在前期空投卫星基站、开通应急通信车的基础上,再次加强唐家山及相关地区通信保障力度,为抢险提供有力支撑。

    陈琳和他的战友们,守在最需要通信的地方。在茫茫堰塞湖边,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屹立在石纽村的中国移动基站发射“永不消失的电波”,将这座孤岛与亿万个关心着它的人联在一起。中国移动的基站又象一座灯塔,鼓舞着灾区人民的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地震  通信保障  移动员工  陈琳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