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新苗采访整理
自从老于在今年5月23日开博以来,他的博客不知道有多少人打开看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他博客中的图文感动着、落泪着。这个51岁的汉子,几乎成为汶川灾区牛脑寨的代言人。
老于与队友在牛脑寨基站现场
老于在博客放了自己的照片,从照片上看,他的皮肤黝黑;博客还将一首由成龙等人为抗震救灾而演唱的《生死不离》作为背景音乐循环播放,“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人们起先传播老于的博客,是因为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位羌族老妈妈,以及那些淳朴的牛脑寨的乡亲们在地震灾害后最真实的生活。也正是如此,这位老于走进了记者的视线。
于志力,人称老于,男,现年51岁,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下过乡,当了6年特种兵,在邮电系统工作近30年,资深摄影爱好者,目前在中国移动四川乐山分公司工作。
生命是命题
“出发前我们根本没想过怎么回来,至于吃喝问题更没功夫去想,我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到灾区抢通基站恢复通信!早开通一分钟,就可能多救一条命!”老于说。
因为出身特种部队,对野外作业和生存有丰富的经验,加上个人强烈申请,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启动的紧要关头,中国移动指挥部最终同意让已经51岁的于志力加入青年突击队,成为一名并不年轻的青年突击队员,并被任命为青年突击队的队长。
“能够让我空降到汶川,实在是一种幸运。按照公司的要求,空降的抢险突击队员必须在50岁以下,而我超了1岁。或者是因为我当过兵,熟悉野外生存的知识,最终命运眷顾了我。被选中那一刻,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四川生活了30年,早把这里当作自己家乡。从广播和电视新闻得知有那么多的各地志愿者前仆后继奔赴灾区,我有感激也有着急。我也想做点什么,也许去搬一块砖,或者抬一个人,都比坐在办公室听消息要强。”
于志力和他的队员们在5月13日到达成都。“从公司的应急通信指挥中心到成都凤凰山机场,来回了无数趟,一次次去等待起飞,一次次地失望,瓢泼大雨让我们只有等待……终于,15号下午,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通知我们可以出发,这是我第一次坐直升飞机,上千公斤的设备搬上飞机,带的给养却很少。”
5月15日下午接到指挥部通知,老于和同行的5个队员要即刻整装出发。在搬送1.5吨重的通信物资登上直升机后,老于他们心里还没有准数,灾区天气情况恶劣,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才能临时决定在哪里降落。
哪里能降落,就把基站建在哪里!
这是领导下达的指令,也是老于和队友们心中的决心。
手拉手创造生命奇迹
直升机刚起飞不到200米的距离,因为负载过重,又被迫降落下来重新起飞,这让老于和队友们绷紧了神经。原本30分钟就能到达汶川,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降落地点,直升机飞了50分钟试降了三次才落地。
15日下午5时,突击队到达汶川牛脑寨,选好一座山头上的平地,直升机盘旋很久后才缓缓降落。附近的战士和群众见到直升机,纷纷围上来,听说是来抢修通信的,他们还主动帮助突击队员搬运通信设备。
于志力被感动了,他说:“来的路上,我们还担心我们6个人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把上千公斤的卫星通信器材搬运完,因为时间就是生命,直升飞机还要飞赴其他地区实施救援。当地的群众知道我们是来救灾后,主动帮助我们搬运设备和器材。5分钟,仅仅用了5分钟,我们的设备就从飞机上全部搬了下来。”
搬运通信设备完毕后,到达约一公里处的基站选点,老于和队友们立刻投入通信抢通工作。架起卫星天线,对星,发动油机。整整一个通宵,他们一口饭没吃,一口水没喝,全神贯注地抢通基站。
村民们知道打通通信之后整个汶川县城能够得到更多支援,纷纷连夜帮助于志力他们架设基站。在乡亲们的帮助下,16日凌晨6时,他们终于打出第一个移动电话,基站成功开通,汶川县的救灾指挥通信问题解决了!
通信恢复后,受灾的村民们陆续赶过来,聚集在基站旁边,借突击队携带的电话打给在外地的亲人报平安,了解外面的情况。一个老乡拿着手机泪流满面,她给在外地的亲人说:“幺儿,我还活着呢,家里房子没了,我用移动公司的电话给你们打的,不然还联系不上你们,你们放心吧!”
爱是你的传奇
通信畅通了,为基站提供电力的发电机用油成了最大的问题。因为直升机对携带汽油有严格限制,只带了两箱油,只够支持一天时间。为了让开通的基站能够持续工作下去,让灾区的信号不中断,老于冒着余震和泥石流的危险,马不停蹄地到处去找油。
老于先和灾区救灾办联系上寻求支援,救灾办拿到老于的申请条,感到事情紧急,赶紧与部队的抗灾指挥部联系并报告了情况。为了保障抗灾指挥通信不中断,指挥部安排20多名战士,连夜送来150公升汽油。
灾区温差很大,白天30多度,晚上只有1度。部队送来了灾区紧缺的帐篷,老于和队友们没有犹豫,送给了灾区的娃娃们,他们大多已经成为孤儿。为了让队友过夜,老于把用来给机器遮雨的防水彩条布抽出一张,找了一个地方搭了起来,在地上铺上纸板箱,就当作临时住所。没有被子,突击队员们蜷缩起来睡。早晨的时候,实在冻得没有办法了,就把纸板点着烧火取暖。
老于的队员赵洪强的妻子已经怀孕7个月,但接到命令后他仍义无反顾上到最前线。15日,赵洪强见到依靠在设备箱旁边的一位老乡没有饭吃,就把随身带的饼干给了她,其他队员也都自觉地把随身带的一些口粮给了灾区群众。5月17日,粮食断绝,6个人只剩下一瓶水。
当抢通基站的移动突击队员们面临困境时,子弟兵战士们来了,还随身给突击队员带上了珍贵的饮用水,饱受干渴煎熬的突击队员们眼睛湿润了。油机很重,但前来支援的战士们硬是帮忙从山顶把油机抬到了基站点。基站的窝棚被大风刮走了,战士们闻讯赶来,帮助搭建起新的住宅。牛脑寨亟需食品,战士们爬山负重上来了!
移动线路抢通了,人们求生有望了;移动人、子弟兵、乡亲们,大家聚拢在一起,筑起了这条充满希望的生命线。
当人们把英雄的称号给他们时,老于说:“有这样的机会,是我们的荣幸,并不是荣耀。这是一次真正的洗礼,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照片“羌族老妈妈”的背后
人们都说,在抗震救灾中有无数让人感动的人和事,也造就无数的英雄。于志力和他的同事们,冲到大灾难的最前线,他们都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其实,英雄们不仅是硬汉,也有柔情。“在完成任务回到成都休整待命期间,给我所有亲人们报了平安,特别是我的母亲。打完电话,在整理记录过去120小时这些图像的时候,看到一组羌族母亲的照片,依然会潸然泪下。”老于在博客中如是开场。
细心翻看一下,老于所有的博客都是从5月23日建立的。他的第一篇博文,就是引发无数人关注的《让我潸然泪下的羌族母亲》。
这篇博文中,老于记录了5月16日上午,他完成了整个突击队抢修移动基站的任务后,在用相机记录牛脑寨受创情况时,刚好遇到一位羌族老妈妈重返已经不复存在的家园时的情景。所有看过那组照片的人都被其中的故事所震撼,并为之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