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世界 >> 总第370期 >> 抗震救灾系列报道之三 >> 正文
公网重建“安全”为先
2008年6月11日 10:50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李学博

    随着救灾工作的不断进展,灾区的工作重点已经从抗震抢险向灾后重建的方向转移。与救灾时的通信先行相类似,通信网络的建设同样走在了灾区重建工程的前列。5月22日,中国电信已经开始了对灾区通信网络的重建工作,灾区通信网络正在逐步恢复。

工程建设人员对网络进行测试

    震情已经过去,可震情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震灾所带来的打击,我们通信网络的表现如何,重建工作目前进展怎样,以后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必须要认真思考的。

    紧急救援“化繁为简”

    面对突发情况,及时响应的重要性必须放在第一位。为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灾区的支援,一些繁琐的环节被跳过,大大加快了工作进展的速度,而设备商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

    中兴通讯商务配置部长周庆介绍,平时为运营商提供设备时,设备物资会先发物流部门,按照流程经过各个部门审批后再交给运营企业;而现在这些繁杂的手续已经大大简化。

    现在发送物资的原则很简单,只要前方有运营商提出需求,有人在相关地点负责接收,通过简单的文件交流后,后方就可以将物资和设备发过去,至于其他一些具体的商务事宜可以在以后进行协商。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运转周期,为运营商可以在第一时间保障灾区的通信服务提供了基础。

    中兴通讯物流体系副总经理陈理表示,目前已经把工作重点放在支援灾区网络建设上,对灾区需求的响应已经被确立为最高优先级,这对整个系统的运转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据了解,地震发生以后,中兴通讯生产、研发、服务、物流等各个环节都紧急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抗震救灾和网络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通信网络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条件下,临时通信设备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在保障设备提供顺畅的同时,设备商还需要注意提升后方的生产能力,一方面要保证普通设备的正常供给,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一些紧急情况下掌握的设备研发和生产进展情况,避免出现在设备、人员调配等方面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

    临时通信“快”字当先

    这次震灾带给通信业带来的最大震撼来自于破坏力巨大。一些地区被夷为平地,而通信网络自然也难逃被全面毁坏的厄运,很多区域的通信与外界隔绝,大大增加了救援的难度。以卫星电话等方式为应急通信搭建起的通信网络显然不能满足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通信需求,运营商需要尽快搭建起能够满足日常通信需求的基础通信网络,这是灾后通信网络重建的当务之急。

    正在进行网络规划的中网华通公司工程师王萌对记者说,目前灾区的通信网络重建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最大的问题还是恶劣的自然条件。虽然离汶川地震发生有近1个月的时间,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一次余震。“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是这样的情况,人已经习惯了,只是不知道通信网络有没有受到影响。”王萌表示。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受震地区的通信已经得到了保障,已经能基本满足用户的普通需求,但是还比较脆弱,经常因为余震、山体滑坡等情况而受损。一些地区的网络以微波站、应急通信车等方式支持,目的是要满足基本的通信服务,以最快的速度在灾区搭建网络,这是重要的一步,也是重建工作的第一步。随着未来重建工作的逐步进展,在一些受灾非常严重的地区,正常通信网络的建设工作将与其他市政建设工作一起进展。

    网络规划应提高“安全系数”

    有批评者提出,现有通信网络在面对灾难等突发情况时所表现出的抗灾能力让用户非常失望。面对这些质疑,曾经负责雪灾之后湖南地区某运营商网络规划重建的中网华通项目负责人刘永芳表示,由于雪灾、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破坏力过于强大,通信网络瘫痪属于正常现象,并不能说是网络建设质量存在问题。但是在以后的网络规划和建设中,确实应该更多的考虑这方面因素的影响,保证网络在普通恶劣条件下可以正常运转。

    目前灾区一些通信网络受损的情况并不是毁灭性的,一些站塔虽然出现倒塌、线路受损,但设备并没有因此而报废,在接入网络后还可以正常工作。王萌表示,以后的网络重建也会充分考虑这方面的情况,尽可能在原有网络基础上进行重建,充分保护既有投资。

    刘永芳认为,在网络设计方面最直接可以对意外情况产生良好保护效果的方式是设计出充分的备份网络,在某些安全隐患高、流量大的地区设置多节点、多网络、多接入方式接入,在一些线路受损时网络通信还可以照常进行。

    另外,一些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要加强,本次地震中一些通信基站并没有损坏,但是其电源不能正常工作,大部分基站的应急电池储备所能持续的时间都非常有限,有些甚至没有电池备份,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救灾工作的进展。王萌也表示,在一些地区甚至可以专门搭建专用的应急基站,这类基站可以发射功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大,但是平时并不接入网络,也不提供普通的通信服务,这类基站以微波、卫星等方式与网络连接,建立在地势、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的区域,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可以紧急启动,解通信服务“燃眉之急”。

    此次地震过后,有地理学家表示,我国地震带有扩大的趋势,而以后在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还需要加强工程建设的力度。一方面需要回避一些灾害多发地区的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工程的坚固程度。在灾害多发地区,可以采用光缆管道、直埋等方式,虽然会增加一些成本,但相比重建而言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对一些站塔要进行加固和保护,杜绝通信“豆腐渣网络”的建设。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地震  通信保障  重建工作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