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倪兰 自5月12日汶川地震至今已将近一个月,灾区灾情渐趋平缓,通信保障工作也相应由第一时间应急抢险逐步进入恢复重建阶段。在最危急的时刻,我们的应急通信体系和应急通信平台都经受住了极大的考验,为挽救人们生命财产、协助灾区其他行业自救贡献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可。
通信企业员工正在抢修通信设备
而进入重建的冷静期,整个通信行业也开始进行总结和反思。在许多功劳的背后,此次大灾难也充分暴露出一些问题。虽然类似汶川地震的大灾很少见,一些破坏无法避免,但其背后反映出的根本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记者特意走访原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陈如明,请他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充分重视“平战结合”
陈如明认为,从此次的表现来看,我国的应急通信部门应更重视日常演练,真正做到“平战结合”。
“通信应急联动的响应速度应当仅为数秒,而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地震后花了十几个小时。”陈如明说。
这一情况并不是此次地震中通信行业独有的现象,大部分行业领域都暴露出了相似的问题,虽然这与此次地震的破坏程度有关,但各领域日常对应急演习的不够重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据记者了解,在部分省区,一年可能只会举行一两次应急演练,当地应急部门配置的卫星电话等应急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地震后,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故事广为人知,学校两千余名师生无一伤亡,其校长因十年来对学校建筑改造加固、师生紧急疏散“实战演习”的执着追求广受赞誉。陈如明也高度评价了这一案例,他认为通信业的应急建设也应该具备这样的态度和精神。
“首先,就像该校长采取了合理、客观的手段一样,我们的应急通信预案也应合理制定。目前我们一些已有的预案与实际作战对不上号,不能落到实处。其次,应将日常的训练、演练切实抓起来,尽管平时难,但反复演练才能保证‘战’时的易。而且只有反复演练,才能对应急通信预案的合理性进行实际考察,及时修正。”
他还指出应急通信联动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不同政府部门的应急通信系统存在许多差别,不同运营商的应急系统也都不一样,这就给应急时的互动造成较大障碍,也不能很好地实现系统的调动公用。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建设中应注意的。”
不仅是地面不同部门的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事实上,在5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抗震救灾情况通报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就明确提出今后的通信建设要注重“天地一体”,并且这种一体应是立体化布局,强调空间卫星、海事卫星与地面通信互相协作、备份的问题。
处理好公网专网关系
“处理好公共网与应急通信等专网之间的关系对于做好应急通信建设、充分发挥应急通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陈如明强调。
“公共网和专网应各自明确定位,公共网应聚焦于为公众提供基础电信服务,而应急通信任务应主要由专网承担。”陈如明表示,“应急通信平台的问题比较复杂,一方面,它要求具有开放性,以便各方都能调用;但另一方面,应急系统所面对的事件往往较为敏感,对保密性又有一定要求。这样的特殊性要求应急通信不能与公众服务混在一起,而目前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陈如明表示,目前我国的专网用户不到通信用户总数的1%,特别是许多政府部门,本是最应使用专网的,但大多都是零散地使用公众网。“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对专网的使用应达到一定比例,不然很可能产生问题。”事实上,按照应急通信系统建设使用要求,政府部门的通信应在物理网络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其独特功能。否则,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公众流量会使网络发生拥堵,政府部门无法很好实现其指挥职能。
陈如明指出,在数字集群领域,过去有关部门担心一些数字集群技术会影响到部分同源移动通信技术的前景,因此不予大力发展。“实际上,它们的网络架构是不同的,数字集群不会侵扰到公众移动通信的发展,因此现在应放下疑虑,将这些好的技术充分应用于专用通信及应急通信领域。”
不过,陈如明认为,尽管需各自明确定位,公、专网还是应积极配合、互相支持。另外,在应急通信建设上,有关部门应修正考虑,储备多种技术手段,注重异构网络之间的协调。“在应急通信建设上,我们不应存有先进手段与落后手段的偏见,应充分考虑技术手段的性价比,昂贵的海事卫星虽好,但不能什么时候都用,所以应有些便宜好用的手段作补充。”
自主创新不能丢
在此次地震应急通信保障中,在大部分通信手段遭破坏时,卫星通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少人认为,卫星通信手段的储备今后必将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陈如明认同这一观点,但他表示,要想真正用好卫星通信,两方面工作很重要,一是建设市场,二是自主创新。
“去年有一件很好的事,就是中国卫通的‘归核化’,将境内的卫星资源重组、整合起来能够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企业,而不是以前散沙式的局面,资源重组更有利于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壮大,也能更好地发展市场、把市场做起来。”
一直以来各行业对于使用卫星通信存在的疑虑是“价格昂贵”、“成本高”,陈如明认为这正是因为市场没有发展起来的缘故,卫星设备不能实现量产自然会导致较高价格。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卫星设备基本都不是国内自己制造的。其实早前国内曾有生产卫星设备的能力,但因为没有市场需求,所以都搁置了,现在是重新拾起来的时候了。”他认为,“我们应更重视卫星通信领域的自主创新,不能只注重公众通信的自主创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卫星通信同样要支付很高的专利费。近两年,我国航天领域陆续发射了一些重要的卫星,这是个好的趋势。”
“未来,至少卫星通信空间段应由我国自己制造、自己发射;对于我们自主创新的适用技术,应加紧实现商业化;对于暂时无法创新的引进技术,也要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陈如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