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通信世界 >> 总第395期 >> 运营市场 >> 正文
一位电信建设者的回忆
2008年12月11日 08:23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原北京网通副总工程师 郝秀芳

    当你在家里,坐在计算机旁和远在国外的亲友视频聊天时,当你在互联网上游戏、查询信息或下载你所喜欢的文章和电视剧时,当你在户外散步或在外出差旅游中接听家人、朋友或同事的电话时,你觉得一切那么自然,似乎生活从来就是这个样子。其实,如果你不曾经历,你是不会想象,30年前我们生活在怎样一个信息匮乏和闭塞的环境里,家里能拥有一部电话曾经是非常奢侈的愿望。

    1978年,拥有781万人口的北京仅有8万多门自动交换机,而用户数不足7万户。30年后的今天,北京人口增加到1743万,固定电话用户已达907万,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95万。在解决了基本通话需求的基础上,北京建起了数字数据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IP网、智能网移动通信网以及庞大的支撑网络,如7号信令网、同步网和网管网,北京拥有了与世界通信同步的先进技术和网络。是改革开放给电信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是电信人的努力奋斗使电信业有了今天的辉煌。

    打下坚实基础

    我1975年从北京邮电大学(原北京电信工程学院)毕业,正好经历了这样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刚到北京市电话局时,我有点失望,学的是数字通信专业(当时北邮最新的专业),在局里看不到一点“数字”的影子,全部都是模拟设备。走进机房,映入眼帘的是庞大的机电制交换机,诺大的机房只能容纳几千门的容量;耳朵里灌满的是嗒嗒嗒嗒继电器接续时的敲击声。能接触一点晶体管技术,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但这种局面没持续多久,就赶上了改革开放。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国外拉开了很大的差距,通信行业也不例外,当我们开始研制PCM设备及程控交换机时,国外已有成熟产品。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加快电信业的发展,国内加紧研制新一代通信产品的同时,决定从国外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邮电部上上下下都忙了起来,相关领导和专家忙着到国外和设备制造商谈设备的引进,在选择设备供应商时颇费了一些周折。我国的思路是想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在技术上全面合作。由于当时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欧美17个成员国建立,成立于1949年,1994年解散)限制,这种要求在当时很难有供应商能够满足,有的甚至连设备都不愿意卖给,经过努力最终还是有设备供应商突破了巴统的限制,愿意在提供设备的同时在技术上合作,在中国建立第一家生产电信设备的合资厂。

    当时,邮电部的研究机构忙着消化吸收程控交换机新技术,以及研究国外电信组织特别是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现在的国际电联ITU-T)的标准规范,进而制定适合我国的电信行业标准规范。北京电话局作为当时邮电部的企业,为了迎接新的建设高潮,为将来引进新设备培养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人才,在局领导的决策下,先期抽调了近百人分两期到北京邮电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主要学习与新设备相关的基础课,包括微机原理(8086单板机)、小型计算机、计算机编程语言、逻辑电路和存储程序控制交换机原理等。在北邮结业后,又在局内集中继续学习英语、7号信令系统等课程。正是当时的这些培训,为日后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材,当时班里的绝大多数学员都成为了活跃在电信行业的技术骨干、专家和管理者。

    引入程控交换机

    1984年,北京开通了第一个万门程控局呼家楼局;紧随其后的是厂甸和皇城根两个万门局。1985年开始了利用法国贷款的十万门工程,拉开了大规模程控交换机建设的序幕。

    在初期建设时,面临的问题很多。交换局的开通要依赖大量的资源,从机房到电力,从测量室的配线架到管道,从传输设备、中继光缆到用户电缆等,在当时,所有这些资源都没有现成的可利用,都要我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去建设。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十万门工程建设指挥部就是在那种形势下成立的,北京市电话局的主管副局长亲自挂帅,调集了公司各方面的人员,全局动员,展开了大会战。对于我们来说,在原有模拟环境下开通数字程控交换机也是一个挑战,这两代交换机无论从采用的技术、物理结构,还是接口方式、局间信令等都是完全不同的,开通一个程控交换局,要解决和原有不同制式的步进制交换机以及纵横制交换机中继和信令的对接。法国专家和北京市电话局技术人员配合,开发了针对步进和纵横交换机的信令接口板,当时除了设备安装和本机调试外大量的工作是局间信令和中继测试。资源的匮乏、建设环境的复杂、建设经验的缺乏以及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使得十万门工程用了3年时间才建完。但在当时已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在建设最紧张的岁月里,我们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测试工作常常在晚上进行,技术人员有时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由于程控交换机当时在国外也刚刚投入商用,因此三天两头需要进行软件版本升级,为不影响用户业务,升级工作一般都在夜间进行。系统软件升级时我们最紧张,如果出现大的问题,在早上5点前软件版本就要回退完毕,那么一夜的工作就算白费。我们最长的一次升级工作,从头天夜里11点一直到第二天下午3点,才算把升级后出现的故障处理完,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上了汽车就进入了梦乡。让人感动的是,在升级现场,指挥部的领导总陪伴着大家,把所有的后勤工作安排好,包括车辆和用餐,以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那时,最让我们激动的是一个个新局的落成和一次次割接工作的进行。由于新局的落成,每一个局覆盖的区域都在不断变化,当区域重新划分时,用户就要从一个局切换到另一个局,或程控局替代模拟局时要把整局的用户割到新局。为把对用户的影响降到最低,割接工作都在夜间12点进行,并要在几分钟之内完成成百上千用户的转换。割接前所有的工作都要提前准备完毕,首先是要完成新局对各个局向的呼叫测试,其次是硬件方面的准备工作,新旧两个局的用户线在配线架上要并行接好,在配线架的端子板上用插塞将一个局的用户线和交换局隔离,割接前用户和老局相连。每到割接的晚上,局长亲临现场,相关建设维护的领导及具体负责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挤满了测量室,大家都紧张地看着表,12点那一刻,一声令下测量室的操作人员开始同时拔插塞,插塞落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噼叭声,犹如动听的音乐。开通了一个局,又开通了一个局,这里面凝聚着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掀起大规模建设的热潮

    十万门程控局的落成远赶不上用户需求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就像有一只无形的鞭子催促着我们,一个合同接一个合同、一个工程接一个工程地部署交换机,门数包括十六点九万门、九点二万门、十三点七万门、二十点二万门等,交换机局点从几个发展到几十个,很快又扩展到上百个;程控交换机的容量从几万门发展成几十万门以及几百万门,程控交换机制式从开始的AXE10、S1240、E10B,到后来的DMS-100、EWSD、CC08,从完全依赖进口到交换机国产化。随着程控交换机容量的增加,我们在局间引入了先进的7号公共信道信令系统,替代原有的在模拟局间使用的多频互控随路信令系统,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变化,使程控交换机的功能被更好地开发出来,如后来的ISDN(综合业务数据网)、智能网,就是以7号公共信道信令系统为基础建立的,在以后的电信技术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  [2]  编 辑:周桂军
关键字搜索:郝秀芳  电信建设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