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通信世界 >> 总第391期 >> 运营市场 >>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通信业史记(一)
2008年11月10日 10:33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李正豪

    与欧美、日本的一系列谈判受阻后,经过分析、比较,邮电部将引进对象确定为比利时的贝尔公司。这是因为,其一,比利时虽是“巴统”成员国,但长期对华友好;其二,经过国务院、外经贸部、邮电部的多次高级别的访问和考察,双方的了解相对已比较深入,而且比利时贝尔公司对中方提出的技术转让持积极态度;其三,比利时贝尔公司的S1240交换系统技术上很先进、很超前,只是成熟度不如当时美国厂商的5号机和爱立信的10号机。

    为了这个引进项目,中国进行了多方努力。仅在1978年,先后就有原外经贸部部长李强、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原邮电部部长王子刚和副部长李玉奎等访问比利时贝尔公司;1979年11月,李玉奎提出引进程控交换机生产线的意见;1980年7月,比利时贝尔公司代表访问中国,原则上同意中方关于技术引进的要求,正式谈判随后启动;1980年10月,双方签订谅解备忘录;1982年5月,邮电部科技委通过对S1240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技术审议;1983年初,“中比合营生产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最初,双方商定将合资工厂设在洛阳,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与比利时贝尔公司的谅解备忘录也于1980年11月10日在洛阳签署;后来,中方考虑到上海地处沿海,交通条件、资金外汇融资条件、工业基础、人才条件等都比洛阳更有优势,决定将厂址改在上海电话设备厂(邮电520厂)。在正式合同签署之前,双方还就5个主要问题达成一致:1.中比双方合资建立中国贝尔(后改为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公司,中方控股60%,比方控股40%;2.S1240技术转让费为合资公司年销售收入的4.75%;3.S1240技术转让由比方负责获得“巴统”的许可;4.产品返销为年产量的30%,用于补偿外汇平衡,由比方负责,中方提供支持;5.520厂厂房转让由中方负责。1983年7月30日,正式合同由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马生山、比利时贝尔公司总裁范戴克、比利时驻华大使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1984年1月,中国通信业历史上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通信技术设备进口减免关税政策(1986年5月)

    1985年5月16日,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经委、国家财政部(85)署字第297号下发了贯彻执行《关于推动国营企业技术进步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的通知,《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通信、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引进的技术、设备(飞机、车辆、船舶除外),也可以享受技术改造的税收优惠待遇”。

    《暂行规定》执行一年后,显示出对我国通信、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的技术改造的积极促进作用。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以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贯彻保护国内工业发展的原则,经过有关部门的研究,国家对“七五”期间进口的通信、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所需的专用设备的税收优惠问题做出新的规定,国务院授权国家经委于1986年5月26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控制机电产品进口的报告》的通知(经进(1986)302号文件),对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减免进口税的办法做出详细说明。

    上述通知对“进口通信专用设备准予减税品种表”所列的各种机器、设备,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不分地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除外)一律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进口关税和产品税(或增值税),未列入“品种表”的机器、设备则一律不予减税。

    DS-2000研制成功(1986年9月)

    邮电部于1978年下达了“程控电子市话万门局会战项目”,邮电部第一研究所(简称“邮电部一所”)承担了该项目交换总体、话路系统和软件的开发任务。1980年,福建省福州市引进日本富士通F150程控数字交换机,邮电部一所派出多名主要技术人员参加该引进项目的技术谈判、生产考察、人员培训和开通测试的全过程;1983年,邮电部与比利时贝尔公司签订S1240程控数字交换机生产线引进合同后,邮电部一所又派出众多技术骨干到比利时学习,并参与上海贝尔的创建;通过参与引进,并且消化吸收,邮电部一所对程控数字交换机从系统结构到单元组成、从硬件电路到软件流程、从接口特性到信令协议、从控制方式到系统可靠性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全面地认识和深入地了解,这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程控数字交换机DS-2000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1983年10月,国家计委下达了“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任务,该任务是“六五”期间一个重大的攻关项目。邮电部一所集中该所电话交换研究部中从事交换机研制的百名技术人员,还抽调了其他部门的相关人员,建立攻关队伍,共设立总体、用户级、选组级、操作系统组、应用软件组、微机组和机构组7个攻关小组。在1983年10月以后的3年时间内,邮电部一所在相关单位的协助下,完成了DS-2000的总体方案制定,软、硬件的设计开发,开通了我国第一步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科研样机。

    1986年9月,邮电部召开DS-2000程控数字交换机科研样机部级鉴定会。在原邮电部副部长宋直元的支持下,邮电部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针对DS-2000程控数字交换机科研样机的12个方面共计310个项目进行了全面、严格的测试和检查,鉴定结论为,“总体设计可行,研制是成功的,在我国是首创的,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国外八十年代初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主要技术,为我国程控交换机国产化,改变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和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万门程控交换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国电话交换机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DS-2000科研样机通过鉴定后,邮电部一所生产了两台交换机,参加“程控-光纤联合工程”实验,其中一台500门交换机安装在中南海,另一台2000门交换机安装在国家计委。这两台交换机接入北京电话网的实验结果是——交换机能够与电端机、光端机正常配合,进网各项功能包括:本局、入局、出局、长途、国际全自动及各种特种业务等全部正常。这次实验增强了我国小批量生产DS-2000交换机的信心,为通信网提供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程控数字交换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经国家计委批准,邮电部继续下达了“六五”科技攻关成果DS-2000程控数字交换机工业性实验的任务,该任务由邮电部一所和邮电部第十研究所共同承担,实验年限为两年半;1990年,DS-2000工业性实验结束,实验不仅完成了软件开发中心所需的基本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具有年产不低于50个局交换机的软件生产和支援能力,而且完成了年产十万门能力的硬件生产线;1990年5月,邮电部在DS-2000交换机工业性实验项目的鉴定报告中指出,“经过一定规模的实际生产考验,证明这个项目的工业性实验是成功的,生产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为我国重大容量程控数字交换机实验和生产奠定了基础”。

    广东率先开启我国移动通信时代(1987月11月)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采用FDMA制式,为蜂窝结构,以模拟电路单元为基本模块实现语音通信,可以在重复利用频带的基础上,实现大区域覆盖和移动环境的不间断通信。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以美国的AMPS(IS-54)、英国的TACS和北欧的NMT450/900为代表,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迅速发展。美国AMPS标准于1979年研制成功,并很快在北美地区投入商用;英国TACS标准是在APMS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1983年1月开始应用于英国本土,1983年7月由英国DTI(工商业部)批准为新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1984年,当时的电信研究院传输研究所接到邮电部的任务,要求开展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于是,一个12人左右的移动通信组在电信研究院传输研究所成立。经过审慎研究,我国于1987年确定以TACS制式作为我国模拟制式蜂窝移动电话的标准。同年,广东省决定发展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但面临系统选型的问题。当时,进入中国市场的模拟蜂窝系统提供商有两家——一个是爱立信,一个是摩托罗拉。搞交换的技术人员看好爱立信,认为爱立信的产品性能好;搞无线的技术人员看好摩托罗拉,认为摩托罗拉的设备可靠性强,争论非常激烈。为统一意见,邮电部还在北京牛街的一个招待所里召开过一次专门的会议,最后决定采用爱立信的设备,以确保广东模拟蜂窝移动网顺利开通。

[1]  [2]  [3]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中国通信业  改革开放  发展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