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化 >> 要闻 >> 正文
电子政务瞄准公众服务 政府门户网站先行
2007年7月30日 14:39    赛迪网    评论()    阅读:
作 者:经济日报 黄鑫

    “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了政府转型,这一转型反过来促进了电子政务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的重点发展。”在日前召开的“数字长江万里行”之武汉论坛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如是说。

    注重公共服务

 

    2006年6月,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五个转变”,其中之一便是“要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

    转变观念,要求电子政务把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一变化最明显的体现是在政府网站上。2005年,郑州市政府对91个政府网站进行评估,有14个网站得零分,60分以下的网站占61.5%。

    2006年12月,郑州市政府再次对这91家政府网站进行评估,所有政府网站都有了明显进步,网上调查和公众留言栏目设置率较高,政府信箱回复率为70%多。可见我们的政府网站正从主要承载信息公开逐步转变为主要承载公共服务。

    门户网站成“抓手”

    “门户网站是推进电子政务的‘抓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政策与规划委员会副主任高新民认为,电子政务要提供公共服务,一定要非常重视各级政府、部门门户网站的建设,因为门户网站有别于一般网站,能够实现网上网下的互动,将后台的数据库和服务相整合。

    无疑,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已经成为重点。在提高电子政务的便民服务和政府办事效率的功能方面,政府门户网站不仅能提供信息服务,还能实现网上办事。地市级政务外网的建设将获得全面进展,同时多种手段的服务方式,包括电话、手机以及便民卡等,将和外网整合在一起,为公众提供多种接入手段。

    2006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的正式开通,不仅标志着我国完整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的形成,也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对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热情和对“网站服务”的重新定位。

    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将2007年定义为“服务年”,着力构建首都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出社会保障等10类信息化服务事项,在“首都之窗”网站实现统一查询和在线办理。

    破除“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曾被用来形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初期的典型特征。由于受行政职能划分的影响,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没有实现,自建、自用和自成体系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人为地割裂开了,形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岛”。

    这个问题在注重政府信息发布功能的电子政务建设初期并不凸显,但是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由单纯的信息发布向互动型的公共服务功能的转变,多个部门同时涉及的情况日益普遍,如果不能实现电子政务的协同,其便利的公共服务功能便不可能实现。

    由注重建设转变为注重整合与应用,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跨部门的业务、资源与服务的整合与集成,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协同电子政务系统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不仅有政府信息发布功能,而且分别面向“公民”、“企业”和“外国人”提供了十分广泛的公共服务功能,这些功能正是整合全国各地政府网站资源的结果。尽管这只是第一步,但它表明原来“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正在日益整合为一个统一、综合的大平台。

    加强资源共享

    实现部门之间的协同政务,资源共建共享显然是更为关键的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电子政务的协调,需要一套专门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各地基本建立了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政府信息办,有的地方还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了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

[1]  [2]  编 辑:严大伟
关键字搜索:电子政务  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  门户网站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