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936"%> 汶川地震灾害看卫星通信安全和市场化--观察--通信世界网
观 察   研 究    批 评   推 介   运 营 观 察    制 造 业 观 察    监 管 论 坛    SP 观 察    手 机 论 坛
首页 >> 今日评论 >> 观察 >> 正文
汶川地震灾害看卫星通信安全和市场化
2008年5月14日 22:57 通信世界网 评论()
作 者:王涛

    四川汶川地震,让卫星通信再次显现出它的价值。几大运营商开往灾区应急的通信手段基本都是“小卫星”和海事卫星通信,这也看得出,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卫通通信是不可替代的。汶川县与所属州政府间取得通信联系也是靠卫星电话,但是中间耗时近11个小时,这也从另一方面看出,用于应急通信的卫星通信在国内的部署还存在一些问题。

    早在今年初的南方雪灾中就暴露出,目前地方政府还严重依赖公众通信网络,但是由于线路损坏、基站退服、大面积停电等因素,往往导致这些看似便捷经济的通信手段在灾害面前充分线显露出其脆弱的一面,最终还得靠卫通通信完成抗灾初期的通信服务,这在灾害初期时间就是生命的情形下,更加凸显了卫星通信的重要性。

    也许是受地面固定和移动通信繁荣发展的启发,我国卫星通信的市场化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业者,寻找卫星通信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模式似乎成为了市场化思维下的必经之路。更有甚者提出了国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把整个卫星事业养起来,卫星企业必须面向市场找饭吃。

    但是实际情况是,在“和平时期”,受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的夹击,以卫星通信为特色的运营商虽然左冲右突,但是依然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盈利能力更是微薄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策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更会影响到其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据我的一位同事讲,他在和卫通沟通过程中了解到,年初的雪灾中,卫通为灾区不仅无偿提供了卫星通信终端,而且每个终端还要充上2000元钱。而卫通曾希望把卫星通信终端部署到县一级城市,每县部署两部终端,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部分营收问题,也可以健全各地应急通信能力,但是最终受诸多因素阻碍没能实现。从这次震灾中灾区与外界联系的艰难程度上看,这一设想实属必要。

    事实上,卫星产业在管理和体制上的改革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较浓厚的政府色彩,因为从国家安全角度考量,所谓完全独立的市场化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并且果把卫星通信与其它民用通信手段放在一个平台上竞逐,只能是不断放大这种隐患。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接受GPS信号不仅可以解码出位置信息,也可以解码出时间同步信息,这一点在很多场合会应用得到。但是事实上并非在所有地点所有时间都可以解码出时间同步等信息的,其原因在于GPS通信系统是国外的,在卫星覆盖其它国家地域的时候,如果关闭相关的几颗卫星即可达到此目的。从这一点也可以得出结论,和TD-SCDMA需要独立发展一样,卫星通信也应如此。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虽然遭遇了几次挫折,但是独立发展之路还是要走下去。同时,单纯的市场化思维只能是贻害无穷。

编 辑:颜溢辉
相 关 新 闻
关键字搜索:汶川  卫星通信  安全  市场化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作 者 资 料
王涛
以格物致知的理念解构通信的大千世界。
周 新 闻 排 行 榜
特 约 评 论 员
责任编辑:高 媛 投稿信箱:pinglun(@)cw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