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DMA2000EV-DO方面,由于技术演进路线更加平滑,技术进展也很快,2006年年底开始实施的Rev.A不仅可以提供3.1Mbps的下行速率和1.8Mbps的上行速率,具有QoS能力,而且移动到移动的延时也降到与电路域相当的水平,能提供与CDMA1X大致相当的VoIP语音质量,且在容量上明显提升。目前采用线性干扰消除技术明显改进了下行容量,已经可以同时提供大约55个用户/扇区的VoIP业务,即便在35个VoIP用户条件下,也至少有50%的数据容量可用。
从Rev.A的后续发展看,依照常规是Rev.B和Rev.C(UMB)。考虑到无论哪种技术都将从CDMA转向OFDM,因而,包括Verizon在内的主导CDMA运营商趋向直接转向主流的LTE而非AIE,而核心网则直接转向IMS,也非MMD。
我国主导的TDD制式TD-SCDMA由于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以及采用了N频点等新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提出长期演进路标,实现了HSDPA能力,规划了基于TDD方式的LTE,但商用化进程明显落后于WCDMA和CDMA2000。
B3G/4G是ITU提出的目标,计划在2008年开始制订标准,预计2012年全面完成标准,2015年实现规模商用。开发B3G/4G的基本目标是希望在功能和性能两个方面都比3G有明显提高。标志性目标是在高速移动环境下支持高达100Mbps的下行数据速率,在室内和静止环境下支持高达1Gbps的下行数据传输速率,希望频谱效率比3G(R99版)提高10~15倍,而每比特的成本可望降到十分之一。
历史上,从模拟到数字到3G已经充分利用了频谱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容量扩大的目标。事实上,HSPA、Rev.A、WiMax等现有的最新移动技术的链路层已经很理想了,频谱效率都已经非常接近香农定理所设定的极限,相差不过2~3dB而已,再往下链路层已经没有多少改进空间了,要付出的代价却越来越高(主要反映在网络设备和终端的复杂性上),主要的出路似乎是采用更宽的频带。事实上,所有无线移动技术(UMTS、CDMA、WiMAX),只要采用类似的技术,其所能达到的频谱效率应该是相近的,不应有很大的差别。
在移动领域,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由多种不同标准组织开发的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几乎都试图趋向同一目标,即宽带加移动,从而导致本来比较清晰的各自不同定位变得模糊乃至重叠,正在形成竞争多于互补的复杂局面。而1Gbps的速率究竟用来提供什么业务?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这是演进道路上的第二个困惑。这些问题可能都需要市场来回答和抉择,而不单纯由实验室决定。
由于全球移动用户数和数据传输速率的持续攀升,移动网的容量在不断扩大。从理论上看,可以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扩容,唯一受限程度最小、扩容效率最高的手段是不断缩小小区半径,从而达到更高频率再用的目的。在这一思路下,移动基站不断演进:从宏蜂窝到微蜂窝,再到微微蜂窝,乃至有朝一日可以演进到毫微微蜂窝或飞蜂窝。
飞蜂窝是一种低成本的室内覆盖基站,利用有线宽带互联网作为回传信道,将无线蜂窝呼叫信号连接到移动核心网。其主要优势有:不再需要GSM/Wi-Fi双模手机,只利用传统手机就可以实现融合业务,降低了成本,扩大了用户群,强化了用户的黏性;无需建立一个新的网络架构,只是将现有移动网络延伸到家庭;也无需对付不同的频谱、无线技术和协议,规避了2.4GHz频段的干扰和噪声;将业务量从移动网的宏小区分流到有线宽带互联网,节约了移动网建设和运维成本,还扩大了移动网的容量;速率高、覆盖好,数据支持能力优于宏小区,便于提供新业务;上行A接口是一个封闭的接口,运营上绕不开运营商,为运营商主导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飞蜂窝的大规模应用可能成为UMA的终结者,也势必进一步加快移动替代固网(FMS)的进程。
下一代传送网能力与效率齐头并进
超高速WDM系统、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和电信级以太网是下一代传送网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韦乐平强调,下一代传送网将兼顾能力和效率而实现齐头并进。
近几年来,由于以P2P为代表的新的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使IP流量快速持续增加,目前以10G为基础的长途WDM网已经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有些段落80×10G的容量已经用完,以40G为基础的WDM系统的应用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其主要优势是:频谱效率较高;传输成本较低;OAM成本低,复杂性以及备件数量少;可以有效减少IP链路数目、提高节点结构扩展性,改进核心网的效率和功能。
除了市场因素外,影响40G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技术、价格和光缆线路的极化模色散(PMD)。首先,从技术上看,40G系统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持续改进,在技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多种调制技术已经商用或接近商用。各种有源和无源器件已经大量问世,成本快速下降。各种器件的功率平坦度、非线性、色度色散、极化模色散性能明显改进,使系统设计的功率余度要求可以适度放宽。特别是DQPSK/DP-QPSK调制技术、电子色散补偿和超级带外FEC编码等一系列新技术的突破和成熟,为长途应用的性价比改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成本上看,整个40G系统的成本已经降到10G系统的3.5~4.5倍,尽管离规模应用的2.5倍门限值还有差距,但是已经处于可以启动的阶段。
最后,就光缆的极化模色散特性而言,近期在中国电信进行的实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京广线以东地区敷设的多数光缆的极化模色散性能可以基本满足40G传输的要求,因此光缆的极化模色散性能也不再是主要的应用障碍。
可见,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技术进步、成本约束、光缆PMD限制都证明,以40G为基础的WDM系统的应用已经迫在眉睫了。然而具体应用上还存在彩光口和白光口之争,目前虽然还没有最后定论,但是从世界和我国的主导运营商的实践和观点来看,40G彩光口主要适用于城域网领域且已经成熟可用,而40G白光口主要适用于长途网领域,也已经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