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移动PTN集采开标在即 30亿大单怎么分
http://www.cww.net.cn 2009年10月21日 09:48 赛迪网
作 者:于尚民
10月21日消息,中国移动近日发布了PTN集采技术标书,率先在国内启动PTN商用。PTN技术标书面向参加过中国移动现网PTN测试的设备商,华为、上海贝尔、中兴通讯、烽火等七家企业榜上有名。标书已于10月20日收回,随即开始下一阶段商务招标。 本次招标尚未确定规模,具体数量情况按照招标城市规模决定。本次招标设备主要承载2G、3G重要集团客户等业务。据记者了解,招标的PTN设备需要满足的功能有:支持分组化业务传送,有保护功能,支持时钟同步和时间同步。此外,PTN网络管理还需支持配置、故障检测、性能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之前颇受关注的PTN设备价格问题也在招标前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一位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设备评估阶段,PTN设备报价已经可以让运营商接受,价格已不是PTN发展的瓶颈。 这是国内第一次PTN设备中集购。PTN主要用来解决3G数据分组承载问题,中国移动PTN招标针对TD网络数据业务,以便更好实现网络的多业务接入、汇聚和传送及统计复用等能力。专家预计,仅是中国移动,每年就有超过30个亿的PTN建设资金投入,这一数字还会随着业务增加而增加。 中移动为何抢先 在承载网新技术的研究和使用上,中国电信多半走在国内运营商的前列,而这次,为何是中国移动率先使用PTN? 作为一项改变网络架构和促进网络向IP化迈进的重要技术,运营商在引入和部署上PTN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网络需求和IP化进度。 中国移动对PTN的引入和使用就是作为其全网络IP化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来实施的。目前,中国移动已经提出了移动网络全IP化的战略,准备将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网络转换成全IP网络。 中国移动研究院徐荣表示,目前,各种3G业务都向IP化方向发展,同时新型业务也都是建立在IP基础上的,必将推动未来网络主导业务类型的转变。移动IP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移动通信业务的IP化,之后是移动通信网络向分组化演进,最后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全IP化。 现在,中国移动正是通过PTN进行网络分组化演进。具体表现为由TDM向以IP/ETH分组为主转变;业务接口由E1向FE变化;业务粒度由2M向10M/100M发展等。此外,由于IP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的基础,可降低网络投资成本和综合运维成本,提高网络质量和收益。满足未来HSDPA的高带宽需求,减少E1捆绑数量,大颗粒的数据业务使用IP承载效率更高。 由于网络较早的提出了IP化的演进需求,中国移动对PTN的研究和使用更为关注。中国移动从2007年4月开始关注PTN技术,同年9月开始实验室端口摸底测试,2008年5月-10月进行联网测试,2009年3月-5月中国移动又在全国多个PTN试点组织现网测试,并取得了很好效果。6月开始,中国移动开始向地方公司征集PTN建设意见,10月初标书发出。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也在积极进行PTN现网测试,据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总工张成良表示,中国电信PTN承载的主要业务包括:CN2MPLSVPN业务接入,城域以太网专线和L2VPN业务,3G基站到基站控制器数据业务的承载,和软交换、IPTV和IMS等业务承载。 中国电信接收C网才一年时间,再快速交割和改造网络架构问题上,中国电信先重点实施了前者,PTN引入时间也就相对滞后了。 目标3G数据业务 近期,中国移动在个人客户上积极推广TD数据业务。一系列针对TD上网体验的优惠套餐不断推出,比如上海移动近期主推的冲浪e一家亲等服务套餐,已经把TD上网作为一项主要业务向用户推广。 为了更好的满足3G业务发展,中国移动本次PTN设备的用途也很明确,通过构建分组传送的城域网,达到承载3G宽带数据业务的目标。 3G启动,LTE箭在弦上,2G时代的城域网已经不能满足3G数据业务宽带容量,为此中国移动在实施3G建设战略之后,就尽量减少了主要支撑语音传送的MSTP设备的采购和建设,转而积极测试和现网应用PTN。徐荣博士表示,PTN技术设计理念符合城域网需求,其接口类型主要有TDM和Ethernet,内核分组交换。主要定位于承载基站业务,也可兼顾宽带业务,可以很好的帮助中国移动提高3G数据业务的质量。 此外,对于固定宽带业务,中国移动也希望借助PTN一并解决。中国移动设计院有线所副所长高军诗表示,对中国移动来说,全业务城域网既要承载移动基站业务,又要承载其它宽带业务,随着网络全IP改造加速进展,PTN成为下一步部署的热点技术。 产业链信心十足 PTN技术的提出已经有几年时间,除了技术路线不明确,厂商供货设备的性能不足也成为当前PTN未能规模部署的瓶颈,这从中国移动在武汉、南京等地测试的表现中可以窥见端倪。此外,PTN标准化问题尤为突出。有专家表示,运营商在反应网络功能实际需求方面更加适合,标准化组织应该由运营商主导;如果标准化以设备制造商为主导,则在保护现有投资和保持兼容性方面考虑更多。 [1] [2] 编 辑:高娟
|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