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 >> 技术交流 >> 正文
 
GSM手机端到端安全加密通信系统
http://www.cww.net.cn   2009年2月27日 14:09    电子产品世界    
作 者:东南大学 胡嵩、段强、沈弘

    要精确完成同步,考虑在语音帧中插入同步帧,对于同步帧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求同步帧能顺利通过GSM的语音编码器,并且经过声码器后还能顺利被检测出来。

    2)同步帧是插在数据帧中的,并不用于携带话音信息,所以如果同步帧取得较长,将会带来较大延时,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因此在确保精确同步的情况下,同步帧应取的尽量短。

    3)同步帧的波形经自相关运算后的峰值须足够高,以便和普通语音信号区别出来,否则会影响同步位置的判决,造成误判。

    鉴于以上三点考虑,选择正弦波序列作为同步帧。正弦波序列能够顺利通过GSM系统的声码器不发生大的波形畸变。此外,正弦波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峰值等参数符合作为同步帧的要求,能够在较短的长度内完成精确同步。对于同步帧的插入位置,采用在算法中固定下来的方式,在每个置乱单元的起始位置插入同步帧,较之随机插入的方法,简单但同样有效。

    5系统实现

    系统具体实现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具体架构如图5.1所示:

    图5.1系统具体架构

    为了实现全双工通信,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块拓展电路板,通过开发板拓展槽插口实现连接。两路语音通道均使用McBSP传输ADDA数据,开发板上语音芯片使用I2C总线初化,拓展板上的语音芯片采用McBSP时钟停止模式下的SPI总线进行初始化。

    图5.2拓展板上AIC23B的接口示意图

    图5.3拓展音频模块实物图

    此外,为了实现作品能够通过手机的语音接口实现即插即用,我们对手机配件的耳麦线路进行了改造。

    整个语音加解密软件包括语音分解算法模块,语音加解密算法模块,类语音合成算法模块三部分。其中语音分解帧大小为20ms,加解密处理帧数为28,最后实现抗RPE-LTP压缩的语音加解密。语音信号同步模块用于为加密后的语音提供同步。我们选取一帧正弦波序列作为同步头,每196帧数据插入一帧同步头序列,在接收端用相同正弦波序列进行检测。

    此外,我们通过减小加解密算法的复杂度并采用DMA技术以减小通话时延。回声抑制和自适应同步检测算法的应用可以提高通话语音的质量。

    6结果与测试

    本作品测试时需两部手机,测试地点需有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的信号覆盖。测试工具为CoolEdit软件以及matlab软件,前者主要用于录音及时域分析,后者则用于频域分析。

    其中的语音加密模块包含了语音分解、加密和合成算法。我们对抽样量化后的语音A、加密后的语音B、经RPE-LTP编解码后的语音C,以及解密后的语音D分别进行了测试比较。

    6.1加密语音剩余可懂度

    比较A处和B处的语音波形,可以看出加密后语音与原始语音有很大差别。通过比较B处和C处的语音波形,可以看出加密语音通过RPE-LTP编码器过后的变化不是很大,可见本作品的加密算法具有抗RPE-LTP压缩编码特性。

    我们请了10位同学(5男5女)每人阅读5段不同的短文,并在阅读的同时对加密语音中可以听懂的字数进行了统计。

    结果说明加密语音剩余可懂度小于0.12%。

    6.2解密语音可懂度

    通过A、D两处语音实测波形图比较可知,在时域上和频域上失真度均不是很大。

    同样,我们请了10位同学(5男5女)每人阅读5段不同的短文,并在阅读的同时对解密语音中可以听懂的字数进行了统计。

    结果说明解密语音可懂度大于99.8%。

    6.3其他指标

    加密强度方面,由于我们作品最终选取的参数为加密处理帧数28帧,有效FFT点数为87,利用前述加密强度的公式,可以得到本算法加密强度为2.23×1033,这与3DES算法的强度相当。

    本作品对通话接通率基本没有影响,较之基于数据信道技术的手机要高出很多。

    本作品的接通延迟为5~6秒,通话延迟为0.6~0.7秒,较之基于数据信道技术的手机延迟性能有明显改善。

    7总结

    本作品的创新点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设计了一种基于语音信道抗RPE-LTP压缩编码的加解密算法,实现端到端安全加密通信,克服了基于数据信道技术的缺点;

    *结合DSP开发板和自制的语音编解码拓展电路板,可实现全双工通信;

    *外挂式设计使得作品通过手机语音接口实现即插即用;

    *作品通话延迟小,加密强度大,解密语音可懂度高;

    *作品网络兼容性强,可跨越不同运营商的不同网络;

    *作品网络拓展性强,可以修改适用到3G系统当中;

    *无需对手机和核心网络结构进行改造,不依赖于具体手机,移植性强;

    *用户不需要额外开通业务,运营商可使用原有的语音资费标准;

    若能在硬件上集成化、芯片化,制成一种GSM端到端语音加解密模块,针对手机的语音接口即插即用,就可以很容易实现实用化和产业化,因此本作品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义先,钮心忻.无线通信安全技术.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虞忠辉.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安全保密技术.通信技术,No.12,2003.P139-143

    [3]GSMKCryptoPhone200 Secure Tri-Band GSM Phone说明书

    [4]Sridharan,S.;Dawson, E.; Goldburg, B.; Fast Fourier transform based speech encryption system.Communications, Speech and Vision, IEE Proceedings,Volume 138, Issue 3, June 1991 Page(s):215 – 223.

    [5]李双勋,欧建平.TLV320AIC23在音频处理中的应用.国外电子元器件,2003年第10期p16-19

[1]  [2]  [3]  [4]  
相关新闻
编 辑:张翀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84
[收藏] [打印] [进入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GSM  终端  安全  
文章评论评论()】
昵称:  验证码:
 
重要新闻推荐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