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深度文章 >> 分类技术 >> 正文
宽带OFDM系统的干扰协调技术
2008年1月10日 16:40    中国联通网站    评论()    
作 者:现代电信科技 郑侃

    图3  静态干扰协调

    静态干扰协调简单易行,通过在系统初始化阶段进行一次频率资源规划再辅以一定的资源分配算法即可以实现对小区间干扰的抑制。除了在系统初始化阶段对整个OFDM系统进行一次频率资源分割时需要一些信令开销外,在后续的过程中不需要NodeB之间或者Node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之间额外的信令开销,这使静态的干扰协调方法效率比较高。但它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例如当OFDM系统内各小区的负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剧烈变化时,静态干扰协调方法显得很不灵活;当小区边缘处于高负荷状态而小区中央处于低负荷状态时,静态干扰协调方法带来的小区边缘性能提高也很有限。

    2.动态干扰协调

    动态干扰协调指集合S的分割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Sn(S1、S2和S3)在系统的初始化阶段确定后,随着TTI的增加也会发生动态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动态干扰协调方法中,每个小区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加或者减少。如图4所示,系统初始化阶段的频率资源分割确定了TTI1时各小区用于干扰协调的子载波;在TTI2时,小区1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减少了,小区2、4、6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增加了,而小区3、5、7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在TTI3时,与TTI 2时的情况相比,小区1、3、5、7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增加了,而小区2、4、6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明显减少。

    图4  动态干扰协调

    在动态干扰协调方法中,小区内负载的分布或者变化促使各小区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发生变化,所以此方法可以很好地适应系统内负载的变化。但是它也存在缺点,由于从集合S到S1、S2、S3的分割需要在整个系统内进行,不能在某一个小区单独调整,这就需要NodeB之间或者NodeB和RNC之间额外的信令开销;如果S的划分在每个TTI内都进行一次,过多的信令开销将导致系统效率的严重降低,对系统性能的提高甚至起负作用,同时每个TTI内进行S的分割也将增大系统的传输时延。

    3.半静态干扰协调

    考虑到静态干扰协调方法和动态干扰协调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产生了半静态干扰协调方法。在半静态干扰协调方法中,集合S的分割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Sn(S1、S2和S3)在系统的初始化阶段确定之后,随TTI的增加也会发生动态的变化,但是S分割的变化不像动态协调方法中变化得那么频繁,也不是在每个TTI都会发生变化,一般要经过多个TTI才会进行一次集合S到S1、S2、S3的重新分割。如图5所示,系统初始化阶段的频率资源分割确定了TTI1时各小区用于干扰协调的子载波;在TTIm时,各小区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仍与TTI1一致,即在TTI 1~TTI m这段时间间隔内没有发生变化;而在ITI m+1时,小区1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增加了,小区3、5、7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减少了,而小区2、4、6的这部分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集合S的这次分割发生的间隔为m个TTI。

    图5  半静态干扰协调

    半静态干扰协调方法可以看作是静态干扰协调与动态干扰协调的一个折衷,它融合了二者的优点,摒弃了它们的缺点。在半静态干扰协调方法中,一方面,小区内负载的分布或者变化促使各小区用于干扰协调的资源发生变化,可见它可以很好地适应系统内负载的变化;另一方面,从集合S到S1、S2、S3的重新分割不需要在每个TTI都进行,S的重新分割完全可以只在系统内负载分布或者其变化比较大的时候才进行,这就有效地减小了NodeB之间或者NodeB和RNC之间额外的信令开销,提高了系统效率。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尤其是小区边缘的性能。

    三、干扰协调方案举例

    前面介绍了干扰协调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下面将介绍两种具体的干扰协调方案。

    1.方案一

    图6给出了上、下行干扰协调技术的一个完整方案[5],这种方案可以认为采用的是静态干扰协调技术。整个频域资源S在系统初始化阶段被分割为N(考虑到系统的完全覆盖,N=7或N=9)个互不相交的子集Sn(n=1,2,…,N),每一个Sn与一个扇区Cn相对应,所有扇区都被划分为内、外两层。对于内层的移动终端,被分配到的传输子载波可以是集合S的任何一个子集合。而对于外层区域的移动终端,以扇区C1为考察对象,当扇区C6内有一个移动终端(图中的T1)运动到扇区边缘区域靠近扇区C1时,扇区C6将只会在集合S1中分配相应资源给该终端传输数据。与扇区C1相邻的其他扇区(如C2、C3、C4、C5、C7、)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扇区,处在其边缘区域的用户只可能分配整个系统资源的一部分,这样可以确保分别处于两个相邻扇区的边缘区域的用户所分配到的频域资源不会相交,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小区间的干扰。在这种方案中,扇区的内层区域频率复用因子为1,外层频率复用因子为N。

    图6  干扰协调方案实例1

    由于该方案是一种静态的干扰协调方法,所以存在和静态干扰协调同样的缺点:①固定的频域资源分割不能适应系统内负载的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②固定的频域资源划分不能适应小区中心负载低、小区边缘负载高的情况;③未考虑扇区的内、外层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划分。

    2.方案二

    图7是另一种干扰协调方案[6],(a)图给出了这种方案的频率资源规划方法,(b)图给出了某次调度后三个毗邻小区资源在小区边缘的分配情况。

    在小区划分为内、外两层方面,本方案与前面干扰协调基本原理部分介绍的划分方法一致。在小区的频率资源规划方面,如图7(a)所示,假设整个频率资源由15个小的传输块Smn(m=1,2,3;n=1,2,3,4,5)组成,每5个小的传输块组成一个传输块组Sm(m=1,2,3),在资源分配时依次对应一个小区。

    图7  干扰协调方案实例2

    对于每一个小区来说,它的内层频率复用因子还是可以为1,也就是可以分配Smn(m=1,2,3;n=1,2,3,4,5)中的任意资源。小区边缘区域的资源分配规则,以小区1(C_1)为例,首先可以将S1n(n=1,2,3,4,5)中资源的分配给该区域内的移动终端使用,如果C_1的边缘区域负载比较高,它就可以从S2n(n=1,2,3,4,5)、S3n(n=1,2,3,4,5)中借用资源分配给该区域内的终端使用。C_1从S2n(n=1,2,3,4,5)、S3n(n=1,2,3,4,5)中借用资源的顺序为:S25、S35、S24、S34、S23、S33、S22、S32、S21、S31。其他小区(如C_2、C_3)的资源分配方式也是如此(包括小区的内、外层区域)。

    在图7(b)中可以看到某次资源分配结束后,三个毗邻小区的边缘区域资源分配情况:C_3的边缘区域满负荷;C_2的边缘区域轻度负荷;C_1的边缘区域中度负荷。相邻的小区边缘在资源分配时会出现部分资源交叠的情况。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方案的优点在于:①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一个小区边缘负荷较高,毗邻的两个小区边缘负载较低),可以提高小区边缘的性能;②只需要在系统初始化时对集合S进行一次分割,在这一点上类似于静态的干扰协调方案。但是,如果毗邻小区的边缘区域负载状况不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匹配,由于依然有毗邻小区干扰源的存在,小区边缘性能的提高不是很明显。

[1]  [2]  [3]  编 辑:张翀
关键字搜索:OFDM  系统  干扰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