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赵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通讯业务量快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都需要大容量的传输系统搭建通信的基础平台,而其主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光通信技术。目前,光通信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光纤通信系统一直在追求单波长传输速率更高(从2.5Gbit/s到现在的10Gbit/s,正向40Gbit/s发展)、波长数更多(从单波到8波到现在的40波,正向160波以上发展)、无电中继距离更长;另一方面未来的光传送网将向更灵活、智能化方向发展,经济有效、业务透明、频带可管理将成为其特征。而对于WDM技术而言,前一个方向更是发展的重点。
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可简化骨干网的结构,便于业务调度和管理,并可大大减少昂贵的电再生器件的使用,从而减少网络投资、降低运营费用,节省占用空间和功率需求,并易于升级,是光网络的基本支撑技术。所以无电中继传输距离更长、波长数更多、单通道速率更高的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是国内外研究一大热点。
在这一领域,中兴通讯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中国新疆建设复用段总长度1104km的WDM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示范工程(如图1所示),通过了国家863专家组的现场验收并已投入运营。
该工程为中国国内某主流运营商的省级干线工程,总容量为40×10Gbit/s(厂验时配置为160×10Gbit/s),采用了AFEC(AdvancedForwardErrorCorrection)、ERZ(Electrical Return-Zero)、Raman放大器、集中波长监控、功率管理和色散管理等一系列先进、成熟的技术。该工程的成功建设,标志着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技术和实用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图1 WDM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示范
以前业内曾有大量的实验室和实验工程的报道,中兴通讯2003年也曾报道了无电中继距离达5490km的实验室成果。但与实验成果相比,在实际工程中考虑问题有很多不同,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化及工程余量问题
对此问题实验室或实验工程通常不考虑或考虑不足,例如光纤衰减往往按实际值(此时通常为0.18~0.2dB/km),而工程通常要考虑到0.275dB/km以上。此外还有激光器灵敏度等问题,因此实验系统(包括实验室和实验工程)不能直接和实际工程相对比。
2.跨段的均匀性问题
在此问题上,实验线路通常按均匀跨段或准均匀跨段考虑,如N×20/22dB系统等。但实际ULH工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大跨段,单个这样的大跨段在距离上增加有限,但在OSNR(OpticalSignal-NoiseRatio)上的损失往往相当于多个稍短的均匀跨段,这是限制实际工程复用段长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3.部件的规格化(主要考虑OA问题)
实验系统配置单纯,部件指标往往“恰好”,而工程现场极少出现“恰好”的情况,必然造成性能的浪费,从而付出传输指标上的代价。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实现T比特(厂验时,完全按照工程环境和余量预算)、千公里的单复用段传输,充分说明了中兴通讯的DWDM产品在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领域的领先地位及产品的成熟度。在近年来的一系列中兴通讯独立开展或合作开展的相关课题中,中兴通讯及其合作伙伴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
1.圆满完成了国家863课题要求的T比特、千公里的应用于主流运营商干线网络建设的任务;
2.向ITU-T提交两项提案,获得了ITU-T标准G.665的牵头起草资格,该标准已完成并即将发布,这是中国在光通信领域主流标准方面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