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2 | 十五大趋势勾勒终端产业走向

作者: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程贵锋 责任编辑:朱文凤 2022.01.17 07:07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从生态视角看,终端产业供需两端受市场环境、用户需求、技术革新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当前已跨越单品类的产品竞争阶段,进入泛在智能生态竞争阶段,拓域、跨界、融合、生态成为竞争新焦点。

新年伊始,有必要从产业上游供给、市场竞争、产品技术、生态发展等维度,综合研判终端产业2022年的新趋势、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潜在的市场机遇。生态参与者更需要在不确定的变化中发现确定性机会,探究哪些变化将成为新常态,新机遇在哪里。

产业上游

传统意义上的终端产业上游主要指芯片和器件,包括IP、设计、制造等环节。产业上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终端的技术、供应等关键发展要素。

趋势1上游供给整体结构性好转,部分芯片、器件依然紧缺,价格上涨压力有所缓解。

疫情使得芯片特别是成熟制程芯片紧缺,包括MCU、PMIC、驱动IC、车用IC等,这种状况已贯穿2021年全年。进入2022年,需求侧依然旺盛,由于新增产线建设周期长、产能尚未投产,成熟制程芯片制造产能整体仍偏紧张,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大尺寸面板、存储等部分器件已由紧缺转向阶段性过剩。半导体的周期性波动预期,仍是抑制成熟制程芯片产业大规模投入的重要因素。

在供求关系结构性缓解的形势下,持续的器件涨价压力也将有所缓解。2022年,预计存储、面板等将进入季节性波动阶段,上半年价格下行,下半年有所回升。5G芯片新型号上市价格保持一定升势,老款型号价格将逐步下移。4G/3G/2G芯片由于供应问题,将面临持续的价格上升压力。总体来看,手机端器件成本上涨压力低于其它的泛智能终端,先进制程芯片的成本上涨压力低于成熟制程,高端产品的成本上涨压力低于低端产品。

趋势2:终端产业上游格局重塑,国产自主可控芯片产线验证提速。

传统意义上的终端产业国际分工模式已发生事实性改变,科技领域的战略竞争大于合作,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终端产业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依然面临挑战,产业迫切需要自主可控技术生产线。

进入2022年,光刻机等关键设备国产化、商用化有望取得突破,以40nm、28nm为代表的成熟制程自主可控产线验证提速。但半导体产业链涉及面广、技术壁垒高,设备、原材料等相关尖端技术领域突破仍有待“产学研”各方共同努力。

在自主可控成为商业策略首选的背景下,开源技术将迎来发展良机,更多厂商加大或开始布局开源技术领域,开源指令集RISC-V、开源OS等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市场竞争

趋势3: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小幅回升,消费结构分化持续。

从需求侧看,国内移动用户数已接近人口“天花板”,叠加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当前用户换机周期已有27个月以上,消费者对于主动换机消费更趋理性。在供给侧,终端技术整体处于平台期,缺乏说服用户主动换机的亮眼技术,叠加上游供应压力仍将继续,厂商趋于聚焦高价值产品供应。

综合供需两端看,手机市场整体规模短期内将处于低位波动,预计2022年国内手机市场规模将小幅回升,同比增幅在5%以内。手机消费结构变化将延续2021年趋势,增长点主要在高端、中高端价位市场,超低端市场将持续萎缩。

趋势4:国产厂商继续攻坚高端突破,创新填充品牌势能是关键。

价格在5000元以上的终端市场是终端厂商品牌势能的关键,苹果在华为缺席后的2021年中高端市场一枝独秀。市场均价的持续上扬本质上并非全是价值填充后的上涨。

品牌势能受限下,经过2021年试探性布局,2022年国内品牌厂商OPPO、vivo、小米、荣耀等将迎来中高端市场的真正考验,需要“补短板、强长板”,比拼的不仅是品牌、技术、产品、渠道等要素合力,还有人才、管理、供应链等方面的综合硬实力。

在高端市场突破攻坚中,创新形成的技术“护城河”是核心价值基点,苹果、华为给业界树立了范例: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突破性技术是高端品牌的核心价值点,没有技术创新引领的所谓高端突破都是营销塑造的“镜花水月”,高端突破=创新+时间+价值+口碑,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

趋势5:产品快节奏迭代,以“新”缓解同质化竞争困局的效果有待观察。

当前主要厂商的产品系列布局已基本完成,有固化趋势,但同一产品系列通过Pro(+)、标准版、Lite版等多个版本,覆盖更广的价格区间和更多的目标群体。从产品节奏上看,苹果仍保持产品“一年迭代一次”的传统,安卓系代表厂商的主要产品系列逐渐向“一年迭代两次”转变,这在2022年将成为常规操作。

加快产品的迭代节奏,可以视为同质化竞争下的“治标”应变举措,通过新的产品设计、规格和营销,迎合用户“喜新”心理,激发消费者购机欲望。同时也必须看到,如不能做到新技术有效填充与区隔,也将面临“饮鸩止渴”“新瓶旧酒”等负面效应,轻则用户审美疲劳,重则被市场反噬。

产品技术

趋势6:上游竞争激烈程度下降,新技术导入放缓,技术平台期继续延长。

2021年,海思缺席,高通、联发科事实主导了手机芯片供应,叠加芯片紧缺,厂商以抢货源、保供应作为首要任务,客观上导致了芯片竞争激烈程度下降,新技术导入放缓。预计在2022年,市场上新上市的终端、芯片等将完成4G升5G切换,5G-Advanced技术研究和标准化也将取得阶段性进展。整体看,手机技术平台期将继续延长,等待人工智能、屏幕、电池等技术突破性升级。

2022年手机芯片平台保持年度迭代节奏,芯片产品性能稳步提升但不会出现跃进;7nm制程工艺成为芯片主流,旗舰芯片进入4nm时代,将有助于高性能芯片稳定功耗;从竞争角度来看,联发科在中高端市场有望继续取得突破,紫光展锐则继续抢占市场份额。

趋势7:探索完善屏下摄像,折叠屏真正进入导入期,新形态产品的使用价值仍待填充。

智能手机大屏化后,前置摄像头的技术方案成为手机设计的重点之一,从刘海屏到挖孔屏再到屏下摄像头,方案各有优缺但难言完美。从观感角度来看,屏下摄像方案更接近用户对全面屏的期待,但受制于屏下摄像头进光量低、屏幕发光进入摄像头等问题,屏下摄像的商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预计2022年屏下摄像技术将继续攻坚,算法、屏幕透光等将得到改善,但手机厂商在屏下摄像商用产品的布局规模预计将谨慎扩大。

折叠屏手机的屏幕及铰链耐用性、产品良率等难点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折叠屏手机在2022年将迎来一波快速增长。横折、竖折设计使产品形态渐趋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多年来大直屏的外观设计,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有力手段。从产业链角度来看,预计三星、华为、OPPO、小米、荣耀等厂商将推出更多新品。同时更应看到,折叠屏手机仍面临价格下探与使用价值填充两大关口。

此外,Mini LED、OLED扩大渗透率,高刷新率、LTPO等屏幕新技术继续提升用户体验。

趋势8:XR终端重回主流“赛道”,新兴泛智能终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021年“元宇宙”概念兴起,众多公司开始布局。沉浸式体验是元宇宙的关键特性,而XR终端是通向元宇宙的理想终端。预计2022年,在元宇宙加持下,XR终端将重回主流“赛道”,VR眼镜/头盔、AR眼镜、AR耳机、智能眼镜等产品将陆续发布和上市,但由于近年来XR终端的技术升级有限,使用体验仍需持续改善。引领厂商的产品发布意味着以沉浸式体验为代表的交互革新正扑面而来。

智慧家庭、全屋智能终端将传统家用电器或非电器产品电子化、智能化,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追求相关的运动、健康类终端产品迎来发展良机。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新兴终端(例如服务机器人等)也将持续爆发。

趋势9:人口结构变迁激发新需求,两极人群产品供给迎来长期机遇。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疫情带来的“数字化鸿沟”问题推动社会各界关注针对老年群体的应用适老化、智能终端适老化等需求。2021年,互联网公司、手机终端厂商开始积极响应并提供适老产品和服务,优化内容与功能设计,如默认字体放大、助老模式、亲友代付等。进入2022年,适老化改造导向深层次,成为常态化需求。终端产品、服务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老年群体需求,同时鼓励推出老年人专用终端、无障碍使用功能、适老化内容创作等。

健康养老领域的终端、服务将成为长期刚性需求,厂商需加快布局,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便携式健康检测类、自助式健康检测类、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养老设备规模年增速将在20%以上,到2026年智能养老设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760亿元。

“Z世代”群体已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其消费基数、收入和消费能力在迅速提升,偏重体验消费、颜值消费、偶像消费等。在社交、视频、教育、娱乐、运动等方面,面向“Z世代”群体,业界需加快布局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探索新模式。

趋势10:多端协同技术激发场景化服务,泛在数字服务成为生态标配。

iOS、安卓、鸿蒙的分布式、多终端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手机作为主设备,将持续增强与办公终端、智家终端、XR设备、车机等协同交互与共享的能力。进入2022年,随着泛终端的自主智能能力不断升级,端云协同、能力虚拟共享、服务流转等将成为基础性能力。

多终端协同技术的成熟将助力满足更多家庭、办公与工业场景化需求,激发创造新的场景化应用;而场景化应用的丰富也将催生更多的产品组合,终端产业由单品竞争进入多终端组合、协同竞争阶段,产品的生态价值将成为泛终端的核心价值之一。横向多终端协同、纵向云网端一体的智能泛在、计算泛在、服务泛在的无缝数字化服务将成为生态服务的标配。

多终端的场景化服务将进一步加深生态壁垒,用户的生态忠诚度将得到持续强化,从长期看,市场可能形成若干“生态孤岛”。

趋势11:云网端融合系大势所趋,协同计算体系催生端云一体服务。

从2018年到2021年,手机的端侧AI算力持续大幅增长48倍,并且依然处于高速增长期,更多泛终端将具备AI算力。5G时代,网、云、端的能力均实现了大幅提升,“端+边+云”协同能够为需要大算力、高带宽、低时延的应用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天翼1号云终端是当前业界端云协同创新探索的最佳实践之一,实现了优秀的云网资源赋能云终端,计算在云、存储在云、弹性配置,极大地扩展了终端的能力边界,端云协同打造端云一体的无差异体验,让用户能够更快捷、更安全地使用云服务。2022年,在移动XR业务落地、视联网安防应用、自动驾驶辅助应用等领域,端边云一体化服务将不断涌现。

生态发展

趋势12:无边界竞争继续深化,产业链主导者跨界、拓界增强生态竞争力。

随着整个行业发展进入平台期,无论是主动拓展还是被迫卷入,当前终端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主导者都在进行跨界、拓界,由此带来的是“无边界”竞争。2022年,这一竞争趋势将进一步深化。

上游手机芯片商,横向拓展汽车、泛智能业务领域,与传统的车用芯片厂商竞争;在原有领域,利用5G升级机会加大套片化产品布局与供应,如SoC+射频套片、SoC+定位套片等,加强对下游手机厂商的话语权,同时将挤压专业射频器件厂商的市场空间。

中游终端厂商,横向跨界进入新兴泛智能终端领域,布局“泛智能超市”已初见成效;同时纷纷以解决方案抑或造车等方式,尝试进入更具市场想象空间的智能汽车领域。纵向向上游渗透,硬件上扩大自研芯片版图布局,苹果继续引领扩大自研芯片,其中最具挑战性的自研基带芯片预计将进入商用视野;小米自研智能充电芯片;OPPO自研影像NPU已经规模商用。安卓系厂商加大自研芯片投入,虽然主要是从外围芯片开始布局,但毕竟是摆脱同质化竞争、走向高端的实质性尝试。

通过自研、并购与资本投资等多种手段拓展边界并增强生态竞争力,终端产业生态中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日益显现。

趋势13:硬件盈利依赖度下降,软件、配件、服务等生态型收入持续增加。

终端是生态价值变现的核心载体,这一点从未改变。从趋势上看,正在从以硬件收益为主转变到向软件、通路、云要收益,从关注单品收益价值向多品一体的综合生态价值转变。

产品同质化竞争、缺货导致的上游器件涨价、大部分终端产品提价能力不足等因素将进一步削弱终端硬件的盈利贡献。手机市场进入“寡头竞争”时期后,主流品牌拥有亿级存量用户,应用分发等存量用户经营的收入大增,并将在2022年继续增长。包含手机耳机在内的配件销售已经成为又一重要的细分市场,部分泛智能终端(如扫地机器人)、耗材式的配件销售将是改善商业回报的有力手段。

趋势14:多元化、生态化既是美丽风景也可能是陷阱,亟需打造生态核心竞争力。

多元化、生态化布局对终端产业各方而言是不可抗拒的发展策略,厂商期待跨界多元化产生“乘数级”效果;同时也必须看到,多元化布局极大考验厂商的人才、资金、商业运作等能力,最典型的是当下终端厂商纷纷布局造车业。在跨界多元方面,领导厂商苹果的跨界策略始终稳健,不论是对消费电子领域新产品的投入,还是对新兴领域的布局,都坚持谨慎有序推进,这一点值得借鉴。

生态级公司的核心能力包括操作系统、芯片、人工智能等,除苹果、华为等少数巨头外,大部分厂商的生态核心能力仍显不足,生态的构建还处于上层,需在更多底层核心技术方面加大投入与布局,夯实生态基础。

趋势15:数字经济拓展终端内涵与外延,终端行业需主动融入,推动产业规模“乘数级”扩张。

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支柱,终端是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素,更是数字经济的“感官、四肢”与“数据源泉”。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60万亿元,因此终端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终端产业在延续技术演进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承载、助力、融入数字经济,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一环。在连接、算力、感知、定位等终端能力边界持续扩张的同时,终端如何与数字业务相互成就,做到对用户价值的螺旋式迭代升级?

在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提速升级过程中,终端产业将在通信赋能、承载数字服务、提供解决方案等方面获得更多机会。更多样的连接、更灵活配置的产品组合、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强的算力、更安全的端到端保障,将推动泛在终端更加有效地嵌入工业生产流程,满足多元化、定制化的业务场景需求。与此同时,在消费、政策、产业共同驱动下,政务场景、企业场景、个人场景等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不断深化,大数据化和人工智能的赋能、多场景算法的突破共同提升终端使用的智慧化体验。社会经济发展继续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也带来终端多元化需求,新兴智能产品不断涌现。

终端产业应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参与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浪潮,提高行业“天花板”,做大终端产业“蛋糕”。坚持需求引领,协同开展行业场景需求及整体解决方案研究,积极探索、规划、设计新兴品类业务终端,如面向跨行业的5G通用终端(基础连接类、运动控制类、视频类等)、5G行业专用终端(电力、医疗、矿山等)以及面向个人的全屋智能、智慧养老终端等。

观势、谋定、致远,在顺应与坚持之间,唯有苦修内功、深水静流,才能把握终端产业结构性机会,在数字经济大潮的历史性机遇中乘风破浪。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