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刘松:新基建是未来十年我国竞争力的内生动力

作者:王禹蓉 责任编辑:吕萌 2020.09.17 20:53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9月17日,以“5G赋能互联,点亮未来之光”为主题的2020北京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市京都信苑饭店隆重召开。大会聚焦5G、新基建、互联网、数字安全等多个热门话题,并邀请了北京市相关行业领导以及资深行业专家,共商行业领域发展新思路,共探数字经济合作新路径。

阿里巴巴作为互联网行业“领航者”,受邀参加本次互联网大会。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作为嘉宾对新基建下的5G应用趋势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演讲。“新基建是中国未来十年国家竞争力的内生动力,整个未来十年全世界是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动荡期。”刘松表示。

1600347294138031693.png

新基建是传统基建的“后浪”

刘松回顾,从过去的工业时代到电力时代、信息时代甚至到现在的数字时代,基建一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40年的建设与发展,依托基建大国的优势,已成功迈入了世界大国的前列。

但刘松认为,一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行的。有相关数字显示,2017年中国基建投资规模占GDP总量74%,传统基建已走向饱和。随着5G时代的到来,受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加持,5G+新基建这一全新组合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一成不变的现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预计在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超过6万亿元、10万亿元。作为传统基建的“后浪”,新基建将带领我们走进数字经济的新纪元。“新基建存在的最大意义是在未来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生态,让我们过上更人性化、精神世界更丰富、交往更密集的生活,无论你的年龄和所处的位置。”刘松介绍道。

新基建应该长成什么样?据刘松描述,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是一套技术体系,从通讯到算力到信息基础设施。由数字平台出发再到融合基础设施,最后连接政府、企业、个人。“数字基建走向的是未来2030年的一个智能社会,它构建了未来智能化、智慧化的服务网络。新基建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服务未来的智能社会。”

5G的四大行业应用趋势

都说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那么5G如何才能改变社会?其实,这主要还是要看5G在行业应用上的具体发展。在谈及行业应用,刘松这样说道:“5G和4G最大的区别在于突破了面向个人的移动互联网范畴。”他把5G的行业应用趋势分为了四大方面。

趋势一:“视觉锐化”是最先能感受到的5G影响。有相关资料显示,未来三年左右,5G带来最多的就是视觉化。在如今短视频当道的中国,全网85%的内容数据是视觉,随着4K/8k高清快速普及,使得电商及社交视频化程度加深,视觉是体验5G的第一关。

趋势二:“云端一体”让每个人都可以“云计算”。云端一体,最典型的就是游戏的变化。在没有物理设备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屏幕能实现端和云端一体的融合。通过云游戏渲染升级、算力升级,体验更逼真的游戏世界和更简单的终端硬件。同样还有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等。

趋势三:5G“体验极致”让内容形态更丰富。通过立体视觉感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实现沉浸式体验、6DoF观看等。也可以使用AR精准导航,使得实景导航体验更便捷。也正是由于5G的存在,才得以推动3D视频 、云游戏、VR/AR沉浸式体验更加普及。

趋势四:5G“现场增强”加强行业现场作业效率。通过AR巡检 、AI检测、智慧安防、辅助诊疗、车路协同等解决个性化的问题。降本、增效、创收、创新,同时也对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受成熟度、商业闭环等因素各不相同的影响,5G行业应用带来的价值也各有千秋。像智能电网、媒体、社区,由于与5G契合度较高,可以以最快的时间实现价值最大化。而像工业互联网、医疗等行业就需要更长时间的部署与磨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价值高度。

新基建是未来十年我国竞争力的内生动力

“转型从来不是一条直线,数字化也不是万能的”刘松如是说。新基建本质上是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巨大的创新杠杆效应,因此可以加速转型升级。同样,转型升级也不仅仅是系统、业务和流程,更是视野、格局和意识。

“新基建是中国未来十年国家竞争力的内生动力。整个未来十年全世界是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动荡期,所以2020年到2030年,这段时间应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抓住场景来放大,更多的人还是会受到技术和整个形态不匹配之间的一个挤压,但这个也是一种动力。这就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个整体的看法。”刘松总结道。

据刘松介绍,阿里巴巴在新基建、5G方面和云方面的布局已经有十几年。目前阿里巴巴在5G背景下的技术布局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云计算、达摩院XG实验室和大文娱。今年最新成立了的达摩院XG实验室,重点致力于超高清、智能物流、自动驾驶等方面的一些解决方案。相信在未来,依托丰富应用生态和专注的5G基础设施技术和应用的协同创新,阿里巴巴将会迎接更多发展的机会和挑战。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