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运维痛点 爱立信原生AI将AI写入底层架构

作者:舒文琼 责任编辑:吕萌 2020.03.27 09:44 来源:吕萌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随着技术的融合发展与演进,5G与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形影相随的两个技术,5G需要AI以提高智能化运维水平,而AI也离不开5G所提供的网络平台和能力。为此,在5G网络中引入AI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近日,爱立信发布了原生AI设计,为5G创新赋能。“爱立信原生AI理念就是从网络设计之初,就将AI技术与能力融入底层架构,让AI能够在电信网络的各个关键位置发挥作用,解决运营商在实际运维中的痛点。”爱立信东北亚区研发中心总经理彭俊江表示。

图片5.png

爱立信东北亚区研发中心总经理  彭俊江

十大技术趋势剑指AI

作为一家传统通信设备厂商,爱立信为何会将AI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彭俊江表示,作为一家有140多年历史的公司,爱立信在发展中不仅看眼前有什么产品,还会看未来会发生什么。

通过洞察和分析,爱立信认为未来会出现十大趋势:第一,连接无处不在;第二,IoT将会壮大;第三,边缘计算能力极大强化;第四,需要建立可靠、可信的网络;第五,量子计算、光计算,分布式计算、神经网络等新技术和新架构带来变化;第六,机器人形态多样化;第七,新的互动方式不断出现;第八,能源新概念不断出现;第九,智能材料更复杂多变;第十,随着芯片的发展以及计算能力的增强,IoT内嵌了很多计算能力,产生了巨量数据。

在上述十大趋势下,更多的物体将实现自动化连接,数据海啸将会出现,为应对这些趋势,AI引入正当其时。

从通信角度看,2G和3G时代通信网络生态以运营商为主,构成比较简单;4G以后,OTT叠加在网络上,各种应用对于运营商考核、网络性能评估产生了很大变化;到了5G时代,数百万种新应用出现,高密度组网、虚拟化、云化浪潮涌动,AI也成为必然。彭俊江表示,这正是爱立信提出原生AI设计概念的原因所在。

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部分均植入AI

爱立信特别强调了AI原生的概念,彭俊江表示,爱立信在产品设计之初,就从底层架构层面将AI考虑在内,使AI全面融入到整个网络产品和服务组合之中。“虽然我并不知道一定会发生什么,但是我随时可以从软件升级和更新来实现它,这就是AI by Design,即从开始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AI。”彭俊江如是说。

在彭俊江看来,AI单独作为一个技术产品生存空间很狭窄,其价值需要通过帮助现有产品和技术升华、提高效率来实现。爱立信认为现在AI技术可以应用到全部的无线产品线移动网络中,以及和移动网络相关的所有服务中题。因此,爱立信5G平台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节点都植入了AI,使得AI做到“随时要随时能拿到”。

据悉,针对通信网络的特点,爱立信提出从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性能、客户感知、运营效率、云原生核心网和节能环保六大方面入手,引入AI,帮助运营商客户解决最严峻的挑战与痛点,让人工智能在最关键的位置创造价值。爱立信目前可提供基于AI的三大服务。

第一,“智脑”网络服务。通过AI技术在问题实际出现之前就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预防重要事故的发生,为客户带来优异的网络稳定性;同时,爱立信也为运营商打造了统一的数字沟通平台,通过更流畅的协作让问题可以更快地得到解决,实现更优质的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

第二,AI能源管理服务。爱立信将现场经验与AI相结合,通过站点能源管理、电池状况预测、电力中断预测和智能电力源管理等多个功能,帮助运营商降低能耗,预计可以减少高达15%的运营成本和站点访问,减少30%因能源故障引起的断网。

第三,增强的AI网络优化服务。爱立信在AI领域耕耘多年,已经取得了超过600项专利。最近爱立信与日本docomo签署AI网络优化项目合同;在国内,爱立信AI模块已经运行在国内主要运营商的网络上,并与中国联通在湖北成立了“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实验室”,显著提升了网络运维效率。按照传统方式,4名专家需要2周完成的工作,智能模块仅需要5分钟,处理速度和准确率全面领先于业界水平,而且未来可以平滑升级支持5G网络数据。同时爱立信人工智能模块也在不断升级换代,可以基于运营商网络数据建模,支持多场景、多厂家,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多个AI算法综合建模后,实现对网络情况的智能预测,为网络智能自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实际网络运行结果显示,AI技术能够帮助运营商有效应对网络负荷的潮汐效应,提高资源使用率18%;能够优化网络和简化寻找定位故障小区,将时间从原来的一周以上缩减到15分钟以内;减少网络信令达80%;提前预测并告警可能发生的拥塞,降低70%以上的事故发生;通过Massive MIMO、增强的睡眠模式等降低能耗14%;将5G网络覆盖提升25%。

AI并非爱立信的传统长项,将AI融入底层架构,并获得多个成功案例,离不开爱立信在中国强大的研发人员,据悉,爱立信在全球研发大约有2.5万人,在中国研发有5500人,这一数字占爱立信中国员工1.1万人的50%以上。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