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老兵的风彩

作者:马仲清 责任编辑:甄清岚 2019.12.01 10:58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真可谓是一日千里,太快了,太令人鼓舞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通信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通信人的艰苦奋斗,下面,就我所了解知道的情况,介绍两位曾经做过通信工作的老同志。

一、总参通信兵谭俊刚。

2006年,女儿女婿结婚。在与亲家谭俊刚先生见面聊天时,他给我讲述了在总参当通信兵的艰苦经历。

谭俊刚1965年16岁的时候,在位于北京广安门内大街的北京回民学院初中毕业后,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所在的部队是8320部队42团3营11连,部队承担着保密性质很强的三线工程和国防工程。开始他们驻军在北京海淀区西苑,后来奉命转移到山西省五台山县。

通信兵是野外作业,爬山涉水钻山洞,架线埋电缆扛水泥电线杆,十分劳累和辛苦。炎热的夏天,4个战士扛8米长的电线杆,要从山下扛到山上,刷过沥青的电线杆,经阳光的照射,烤伤了战士的脸和脖子;400米长的电缆,每个战士要负责6米,并要爬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没有人叫苦喊累,楞是连拉带扛,经过8个钟头的奋斗才到达山顶,军装湿透了,一拧能拧出水来;脸晒得黑里透红,山风吹在脸上微微刺疼,战士们相互开着玩笑:如果要饰演关公关二爷,脸上不用画油彩,这真是苦中有乐。为了备战,为了三线建设和国防建设,当通信兵三年期间,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做出了通信战士应有的贡献。

1575169194526013131.png

在老谭家的影集中,有一张黑白小二寸照片,这是五十多年前他和战友侯晓云、孙建华,在北京西苑照相馆拍的合影,照片虽已发白退色,但能看出那时候,他们年轻有为、敢于担当、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如今他们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谈起昔日当通信兵的故事,谭俊刚老先生不仅记忆犹新,而且讲起来滔滔不绝,仿佛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

二、在电信工作过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颉

2013年11月28日下午,在朝阳区延静里西街马路旁,我碰到了李颉老师,在与他的攀谈中我得知,他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在与李老的接触中,他给我讲了昔日的许多故事。

李颉的父亲李馨全,原是国民政府总理段祺瑞的管家,家里生活富裕不愁吃穿。后来由于段祺瑞政府垮台,李颉的父亲失去了工作,家境从此败落。1925年李颉在北平出生时,家境贫寒靠点当家里的东西度日,“我小时候,经常去当铺当东西”。家里穷,曾把自家电线接到胡同电灯电线上,偷电照明过日子。上初中二年级时,由于没钱交不起学费,他被迫缀学。后来他凭借临时学的三句日本话,考入北京铁路局电报学校学习打电报。

1942年十七岁的李颉,在北京铁路电报所王府井分所任发报员,他每分钟能发140个字,在发报员中他发得最快。由于痛恨日本侵略者,他用电码编成骂人的话,发给天津、济南的日本人,由于路远日本人干生气没办法。有一次,他把骂人的话发给了北京的日本人,日本人找上门来,“谁叫李绍泉?”(那时李颉用的名字)当李颉站起来,不容分说日本人的大嘴巴就打在他的脸上,把他打翻在地。李颉热爱表演,在担任报务员时,就曾在下班后考入“古城话剧团”,由于不交学费,业余时间李颉学习表演。

全国解放后,李颉所在的南北剧社等私人演出团体解散,李颉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又回到铁路局,经过20天的培训,他又干起了滴滴达发电报的老本行。聪明好学,钻研业务,工作中表现突出,1950年,他被评为北京市铁路分局劳动模范,在他家的影集中,还保留着1950年5月20日北京电报所第一届庆功大会的合影照片,他胸前戴着大红花坐在人群中间。由于喜欢表演,1953年李颉又考入了中央电影局电影学校,参加并主演“神秘的旅伴”电影,成为了一代表演艺术家。(2016年10月1日,李颉去世了,享年91岁)。

1575169162945221315.png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通信事业,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老同志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做出的历史贡献,将载入共和国通信事业的档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通信事业将会谱写出新的篇章。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信事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昔日人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早已变成了现实;有急事打电报,已很少有人再运用了;人们从腰挂数字bb机,发展为汉字显示bb机,“有事您呼我”,瞬间发展为人人有了手机,走到哪儿都能通话;又一眨眼的功夫,人们玩起了微信,不仅能视频聊天,而且还能照相、录音,还能上网百度,并能微信购物支付钱款,刷手机微信乘车等等,手机的功能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拉近了,人的视野更加宽阔了,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两年我七十岁时,还跟外孙女外孙子学发微信,很多高科技的项目不熟悉,尤其是手机里的高科技,自愧不如晚辈,真感到自己有些跟不上“形势”,如果再不学习,可能真的被社会“淘汰”了。如今,人们生活离不开通信,离不开手机,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昔日我们的父辈,谁见过手机,更甭提谁使用过手机了。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候,我们致敬电信事业的科技工作者,致敬电信事业的所有工作人员。

个人简介:马仲清,男,1947年10月出生,回族,1964年工作,1969年入党,政工师职称,从事过科研生产管理、离退休、工会、党务、信访咨询等工作,2007年退休,曾担任北京市政府特邀建议人、北京电台新闻热线观察员,现担任北京市朝阳区政协文史资料特约研究员,朝阳区档案馆荣誉馆员。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