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带来全新生态 爱立信破解跨界融合之道

作者:舒文琼 责任编辑:田小梦 2019.05.21 08:57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大视频、智能交通、云游戏、工业互联网等场景的出现对移动网络的边缘处理能力提出了巨大需求,边缘计算由此应运而生。随着5G网络迈入商用阶段,边缘计算开始从概念探讨转向应用部署,话题热度持续上升。

如何推动边缘计算迅速落地,发挥边缘计算的潜在价值?在近日举行的2019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之2019 MEC技术标准与产业论坛上,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甘泉表示,作为一项跨领域的技术,边缘计算的落地涉及传统通信网络与垂直行业网络的融合,需要探索技术融合的方法和道路。

1558400339773007853.jpg

5G触发边缘计算起飞

目前边缘计算领域出现了来自通信、IT和CDN等多个领域的玩家,他们对边缘计算的定位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甘泉表示,爱立信对于边缘计算的定位是,依托最先进的5G蜂窝无线传输技术,在虚拟化电信网络架构的支撑下,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最大灵活性的本地专用网络覆盖,同时通过数据分流为骨干网卸载流量压力而有效节省后期总体网络投资;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和提供具备行业属性的计算资源和业务能力,追求网络价值的最大化,为行业和运营商自身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机遇。

甘泉强调,爱立信所指的边缘计算重在网络而不是在端,与5G网络特性密切相关,尽可能发挥和利用NFV架构,以及具备行业属性的一些计算资源和能力,从而最大化提升边缘网络的价值。

边缘计算虽然不是5G到来后才出现的概念,但是5G的到来真正触发了边缘网络的起飞。甘泉表示,5G到来之后,包括虚拟化、切片技术等的引入,推动了一个包括IT、5G、行业和终端在内的“泛-ICT”行业生态系统的成熟。甘泉认为,目前行业状态非常好,是时候把边缘计算与各行各业需求进行整合,触发行业转型、技术升级。

基于上述观点,爱立信进行了系统研发分析,从十大行业中分析了200多个用例,总结出了九大技术场景,包括增强型视频服务、监测与追踪、实时自动化、智能监控、自动机器人、危险和维护传感、增强现实、网联车辆和远程操控。甘泉认为,这九大场景基本上代表了目前边缘计算的主要方向。

甘泉表示,爱立信对于九大场景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重点发力3个主要方向:汽车、制造、娱乐和媒体。

目前,业界对于边缘计算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都已达成共识,爱立信也以下沉核心网的分布式云架构,为灵活丰富的边缘计算部署形式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打破行业融合的边界

甘泉认为,边缘计算业务总体处于培育期,其经营需要与IDC有所差异。边缘计算的部署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式演化,从Mobbile Edge Connect到Multi-Access Edge Cloud再到Massive Edge Computing,运营商与合作伙伴在边缘计算的赛道上要有长跑的心态和耐力。

从应用角度看,边缘计算是传统通信网络面向行业领域的部署,必然涉及两个领域的融合。从行业用户角度看,其以往主要采用自建网络和私有云的方式,对于把网络生产环境部署到公有云上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即便一些中小企业用户敢于尝鲜,总体上也是小心谨慎;从运营商角度看,其部署边缘网络也非常谨慎。“网络怎样部署,如何吸引行业用户接受这一最新技术,是个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甘泉认为。

两个不同的领域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相互独立和共同探索的部分,因此出现了分界限。不过该分界限较为模糊,行业网络和运营商网络在哪个点进行融合,取决于具体行业的应用场景及其对于数据的诉求。

甘泉认为,类似于虚拟化等技术可以一起探索发展。除此之外,为了把资源价值提供给行业客户,运营商和行业客户均提出了PaaS架构,在其上提供边缘服务的管理能力和一些通用的应用场景,这也是两大领域共同探索的方向。

行业融合也会涉及能力共享。在边缘计算落地过程中,不同行业有各自的网络能力,业界希望通过网络部署的方式实现能力开放。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什么样的网络部署能力可以开放,运营商缺乏足够理解,不知道什么行业需要何种能力;而行业企业也并不知道自己能够给运营商的边缘网络提供怎样的能力,两大领域能力共享因此出现障碍。不过总体而言,甘泉认为,工业控制、图象识别、定位能力等是可以在不同领域实现共享的能力。

一些行业属性明显的领域,比如资源消耗型企业,其对网络侧应用能力提出了具体需求。甘泉表示,这些特殊领域的需求是直接落到虚拟环境中,还是通过网络上的公共能力来满足,也是爱立信目前探索的焦点。

“从生态角度看,边缘计算涉及通信、行业、互联网的融合,需要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孵化边缘计算生态。”甘泉表示,“爱立信正在与运营商、BAT等大型企业共同探索,寻找边缘计算的最佳商业模式,实现各方合力最大化的目标。”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