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甘泉:5G边缘计算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转型

责任编辑:耿鹏飞 2019.05.16 12:17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产业发展,标准先行。为助力缩小全球标准化差距,推动5G行业发展,加大5G示范应用推广力度,5月16日-17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北京信通传媒和百卓网络联合承办的以“缩小标准化工作差距”为主题的“2019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正式召开。

作为“5.17世界电信日大会”重磅分论坛之一,在5月16日召开的“2019 MEC技术标准与产业论坛”上,来自电信运营商、设备商、应用方案提供商、研究机构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议5G与边缘计算发展之关键。

11_副本.jpg

会上,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甘泉分享了《5G边缘计算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转型》的主题演讲。甘泉讲到,强调边缘计算一定跟5G网络相关,或者更具体的跟5G的特性相关。整个架构应该是尽可能多地发挥或者利用边缘虚拟化架构,也就是现在最新的电信网架构、NFV架构。

以下是甘泉的演讲全文

谢谢各位!很荣幸作为今天上午最后一个内容。

前面各位专家领导已经对MEC边缘计算作了非常完整、非常全面的讲解和介绍,所以我的内容更多是从具体爱立信最近这段时间在边缘计算方面做了哪些探索,给大家一起作一个分享。

首先边缘计算,大家对边缘计算整体要做的事情,这个全貌从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理解。这是从爱立信的角度来说,我们大致对国内做边缘计算的一张全景图,我们主要在做的事情。我们所指的边缘计算是在网络的,而不是在端的,这是第一。

第二个,我们要强调边缘计算一定跟5G网络相关,或者更具体的跟5G的特性相关,比如5G的无限特性,还有部署方式还有切片技术相关的。

还有整个架构应该是尽可能多地发挥或者利用边缘虚拟化架构,也就是现在最新的电信网架构、NFV架构。

部署的形式,我们比较关注是专网部署或者更多的是针对于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需求,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部署方式要非常灵活。

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边缘里面更多的特性,边缘网络本地下载方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网络的承载和只是提供一个网络的通道,这不是最关键的,这不是网络边缘计算里面最突出的,更多是希望把这个网络最靠近的行业部署方式,在这个时候同时能够更多地理解和体现行业的一些具体的属性、行业的需求。也就是说,具备行业属性的一些计算资源和能力要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更大化地把这个边缘的网络的价值提升。

从这些方面,我们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在这些方面,后面有几页主要围绕这些方面给大家作一个基本分享。

5G的到来其实是真正的触发了边缘网络的起飞,在5G之前,其实在4G的时候,边缘计算并不是在现在才提出来的。在此之前大家早就在说边缘计算了,有了5G的技术之后,它的网络的吸引力、网络的一些特性以及它的虚拟化技术的成熟以及切片技术的引入,我们简单把它叫做一个泛ICT的大生态,这个拼图基本上完整了。

拼图里面有这么几大块,一个是右上角代表IT技术,左下角是代表CT技术,是CT和IT的融合,另外两大角是代表行业和最新的物包括现有人的连接,被连接的这些设备。

从这个拼图,意思就是现在的行业状态是一个非常好的,正是时候把边缘计算技术跟各行各业的需求进行整合,触发行业的转型、技术升级,这是我们认为一个主要的观点。

基于这样的观点,爱立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分析,从十大行业里面分析了大约200多个用例,大概总结出九大技术场景,有很多场景覆盖多个行业,但是也有一些场景针对一个特定的非常有代表性的行业。这九大用例组基本上代表了现在边缘计算主要的方向,这是我们的一个分析结果。

从这些分析方向里面其实也有重点,从九大里面,当然作为爱立信来说,我们作为一个单一厂商肯定也要有自己的重点。大致的重点是这样的,基本上把九大分类提出来三个最主要的方向,一个是跟车相关的,前面专家说的车联网或者V2X或者车智能网联,这里是最复杂的,涉及到了所有边缘计算以及非边缘计算其他的IT、CT的技术在里面,这里涉及到非常大的、非常复杂的一个行业。

第二个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在最近这段时间投入精力非常多的。其实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头,我们拜访了国内不下100家的企业,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业分析调研。

第三个更多面向媒体或者TO C方面,因为这部分作为传统的市场领域肯定不能忽略。

重点放在这三个方面,不需要说哪一块了,大致上后面会有一些案例分享。

前面各位专家领导对整个边缘计算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完全认同,从爱立信本身的产品以及规划来说,我们实际上完全按照分布式下沉的方式,从各个层面支持边缘网络的部署。

当然目前也有一些进行中的工作跟运营商讨论探讨这个模式到底怎么分布,以及管理怎么设计,包括具体的每个边缘网络平台是什么样的一个实现方式。

前面说过这是一个从专网或者更多是面向行业到底怎么部署,其实这里面存在两个方向,从纵向行业,以往更多的纵向行业是比较谨慎地把网络生产环境部署到公有云上,更多是建立自己的网络和建立私有云。也许有些中小用户会作一些尝试往这块走,但是这个总是做得比较谨慎的。

从运营商的边缘网络部署角度,肯定也是完全看到这方面的谨慎的。所以,网络到底怎么样部署,怎么样吸引行业接受这些最新的技术,必须要有非常充分的考虑。这方面是两个方向的互相融合,怎么个融合法,这里我划了两条线,一条竖的线,基本上可以作为一个分界,但是这个分界是模糊的,到底分在什么地方,我们也在进行探讨,包括一些行业进行摸索,包括跟运营商一起讨论。这个意思就是,到底行业的网络和运营商的网络在哪一个点跟进,这个界限能不能分得清楚,这一点实际上是取决于这个行业的应用场景以及行业对于这个数据不出场的诉求,包括这个行业本身管理安全角度,实际上是有不同理解的。

但是从技术实现来说,我们觉得这里头有一些共同的技术实现是可以一起发展探索的。所以在这个图上,我们从中间这个位置可以看出来,首先是一个虚拟化的,IT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在这样的架构下,一种场景就是核心网下沉,UPF下沉到企业或者靠近边缘侧。

但是除了这个之外,怎么样把这部分的资源更大地价值化提供给这个行业,这部分大家考虑的焦点在这里,大家都提出来用PAAS的架构,再上面提供整个边缘服务的管理能力。在此之上,我们认为可能需要有不同的形象,这里可能会有一些通用的边缘计算的管理,可能针对一些通用的应用场景,针对企业、行业通用的应用场景,可能也有一些TO C的典型应用场景。

当然也有一些非常有行业属性的,比如行业敏感性的企业,资源消耗型的企业,不同的背景对网络侧的应用能力是什么,是直接落到这个虚拟环境上,还是能够直接接受在这个网络上有一些公用的使能能力,覆盖一些大中型企业的一些要求,这些是爱立信目前探索的焦点。

这些能力从运营商角度来说,有很多网络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网络部署的方式,能够把这些开放给运营商。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网络部署能力开放给企业,这个目前也不是非常清晰的一点,因为从运营商侧来说,我们没有足够的理解,比如我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他们最需要什么能力。

但是如果站在行业这一侧,我们也不知道运营商新的边缘网络延伸到这边之后,我有什么样的一些能力。所以这两边没有完全能够对上话,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观察。

但是从爱立信的角度来说,我们想尝试着在一些特定的行业里面进行一些深入持续的探索,所以后面再介绍一下会有一些其他的探索方式。

另外左边还有一些小的格式就是针对NOC或者SOC的格式,比如一些中小企业场景,比如一些中小企业的园区,他们对于边缘计算的诉求是有,但是他们没有IT管理能力,能够管理复杂系统的能力。这种诉求,这个园区都有一些共性,这样一种园区环境,站在运营商角度是不是可以用一些比较灵活的商业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今天的胶片是把我们一些简单的思考和目前在做的事情提到。

既然说到两个方向的一个融合,其实这两个方向融合,我们觉得这个融合里头刚才说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通过这样的融合会有一些新的技术方案的提出以及一些新的生态的孵化,这是我们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觉得这里面存在新的边缘计算生态孵化的机会,当然这个孵化的机会目前还有一方,目前这张图里面一方是用户,一方是企业,还有一方应该是互联网,三方共同发力,应该是共同孵化的生态。其实我们现在正在跟运营商,跟BAT的大型企业进行探索,看看这方面的合力,到底看看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案,以及商业模式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案。

这张图更多站在运营商网络角度,在边缘计算的网络的一些基本能力是一些什么样的能力。但是这里我们想强调,主要的焦点面向纵向行业,纵向行业里头有各种各样的应用,每一个边缘应用肯定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它有具体特别的要求。但是这些边缘应用里头是在一些类型方面是有共性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这些共性是站在边缘计算平台角度或者这个网络侧有些共性的能力是可以开放或者应该以这个特定的能力开放给特定的类型,比如工业控制的,比如图象识别的,或者针对于特定的园区的定位能力等等。

后面用几张图简单给大家介绍几个案例。

一,智能工厂。这个制造行业是离散制造,有很多对于生产线灵活的柔性生产需求,里面有很多的现有工业控制总线,比如工业以太网技术升级的需求。这些需求本身能够跟5G技术非常好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大量地拜访企业以及一些试点能够找到很多的契合点。这些方面一个最典型的就是前面专家列出来的,行业里面最典型的企业就是痛点无限覆盖,本身采用wifi,这个wifi不可靠、不稳定等等的问题,在5G授权频段的支撑下是非常好的能够解决他们的痛点。

当然不光是这些问题,还有一些其他的,通过边缘计算解决的,比如图象识别的技术,将来的切片技术,这些方面都能够非常好的跟工厂制造方面进行非常紧密的合作。

但是有一点我们想提出的是,因为大家知道5G技术里面有很多共性的,或者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高带宽低时延,是不是高带宽低时延能够满足工业制造方面的各种带宽的要求,我们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摸索甚至一些针对性的测试,我们也得到了一些非常宝贵的数据。

比如5G在将来的URLLC、URIC(谐音)就能够覆盖工业制造场景了吗,这个答案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工业制造里头的场景非常复杂,对网络的要求非常高,但是不是所有的生产内容全都是需要有相同的网络内容,所以我们想说的是,5G的网络进入工厂里头也是需要选择的,不是一个带宽、一个时延就能解决所有的网络问题。这是工厂方面的一些积累。

同样跟工厂相关的,更多偏向于IT技术,比如前面看到的一些胶片里面的工业AR,AR辅助工业制造方面,这个也是非常典型的需求。这方面的需求本身我们觉得这里头从电信角度介入这个方面,应该不仅仅是把这个链路搭通,能够把这个场景在里面实现就完了,更多应该带来一个闭环效应,因为工业互联网以及工业企业里头很多IOT,包括运营商网络已经有了一些IOT应用,这些IOT应用通过5G新的技术以及新的AR辅助制造这些流程,这些东西是有机会在今天这样的技术支撑下能够形成更多的闭环效应,为工厂的生产效率以及管理效率提供更多的利益增值空间。

这方面是目前重要的探索方向,在工业方面希望尽可能多地把5G的技术以及现有的技术以及现有的各种各样的IOT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前面也提到了云游戏或者云渲染技术相关的东西,这方面想分享的是一些实际经验,一些测试的一些实际的进展。刚才云游戏本身只不过因为有了5G特别的传输特性,能够为云游戏带来一些想象空间或者开发的一些新的能力的发展空间。比如现在很多从游戏运营角度来说,其实有很多游戏运营是非常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覆盖低端或者比较广的终端设备,现在游戏最主要的技术就是算力或者游戏渲染工作,是不是放在手机上或者是不是放在云上,这里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尽可能把所有的算力往云上移,这里头也有一定局限性,不可能所有都移上去的,也会影响终端侧最终的体验。

另外在网络侧的4G网络,今天的网络状态下,实际上它也没办法把很多东西移到网上去,否则这个体验也是会有下降。

我们在这方面在做一些探索,到底什么样的网络时延,对于什么样的游戏场景,以及到底有多少渲染能力放在云上,这样对于什么样的游戏能够保证它的游戏体验,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验证和探索,这是在云游戏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基于这样一种验证的结果输出,我们希望输出成跟合作伙伴共同得到一些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指导这个游戏的开发商、运营商怎么规划,和运营商或者边缘网络的提供商共同规划网络设计。

车的方面也很容易理解了,到底是车联网里面,比如V2X里面,到底它在终端,在车上,在路侧单元的计算能力以及单元网络侧的计算能力,到底怎么分配,这个也是大家在探索的过程。当然随着芯片的处理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芯片的发展,在端侧的计算力是越来越强的。这方面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把给更多的算力往端侧放,应该涉及到很多的协同工作,很多端到端的互联工作,以及还有非常多的更大算力的需求是在车联网这个领域里面需要的。

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非常明确的在边缘网络位置对车联网的算力能够提供非常高的价值的边缘计算能力。比如现在在路侧单元组里面最简单的数据采集,就是这三类,毫米波雷达、交通灯和摄象头。这些采集在路侧单元必须做到相当的算力,能够把实时需要进行路面以及网络的以及车、人的相关信息进行计算,同时能够下发传给车和其他的路侧单元。

但是除此之外,其实所有的信息,RSU路侧单元采集上来并没有完全被利用,RSU本地的算力进行足够的支持之后,还有相当多的信息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应该再进一步上传到边缘或者上传到云端去,进行更多的挖掘和处理。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案例,这里也在做一些其他的怎么样尽可能把边缘网络共性的业务能力能够在网络这个边缘位置找到它的位置,找到它的定位,比如这是一个典型的定位使能功能,这是基于SLAM(谐音)高精度的定位功能,这是有通用需求的,并不是针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才用。这类应用应该在边缘网络上能够开放出来,面向于多个企业开放提供这样的应用。

类似的这种思路可以陆续叠加更多的功能,比如这个功能,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场景。这是面向教育场景,这个教学场景里面,教育部现在在推广里面所谓的仿真教学,各个院校把大量的仿真教学课件通过交互式的方式,通过VR的方式实现出来,这种课件本身是在每一个学校甚至每一个科系自己独立存在的。这样的场景里头对于技术来说有一个主要的要求就是它必须得在本地有足够的算力来支撑多个终端之间的互动互联,这样的场景也就限制了这样的课件或者这种教学方式的普及,它可能只是限制在特定的地区、特定的学校甚至特定的教室。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边缘计算的案例,网络化的算力可以把这些集中放在网络上,这样可以覆盖小区甚至覆盖地域,多个小区之间的互动。这是另外一个典型案例,这是教育领域的。

还有一个领域,这张图里面黑的,因为这个胶片没有办法演示这个视频,这是一个典型的K12的教育场景,这个场景里面其实是类似一个前面仿真教学的一个具体案例,这个案例本身是一个科普教育场景,它提供了一个混合现实的交互场景。这个场景探索的网络特点就是通过5G网络,可以让这样的教学跨校区体验、跨教室体验,这是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不可能提供的。

今天主要是通过一些案例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现在做的一些工作,我的内容基本就是这样。

谢谢各位!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