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平台和应用等难题 爱立信助中国电信领跑物联网时代

作者:舒文琼 责任编辑:卞海川 2018.06.12 13:49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早在2016年,中国电信就率先提出并践行“将物联网业务作为中国电信三大基础业务之一”的战略,全面整合各方资源,集约化物联网运营,打造物联网生态系统和技术体系。如今,中国电信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NB-loT网络,开发了车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应用。

1528782654633046202.png

众所周知,物联网系统涉及链条很多,业务规模落地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整体推动,正所谓“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成春”。中国电信发展物联网的过程中,就积极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与产业链各环节密切配合,其中在物联网领域耕耘多年的爱立信成为了其主要合作伙伴之一。

与产业链共舞 物联网时代中国电信志在必得

近年来,三大运营商纷纷发力物联网领域,其中中国电信的动作尤其抢眼,包括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将物联网业务作为中国电信三大基础业务之一”的战略,2017年提出了建设31万座NB-IoT基站的目标。爱立信受访专家分析,中国电信之所以如此积极,是因为业界预测未来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将快速增长,全球数百亿的连接中每5个就有一个在中国,有望带来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新一波浪潮,而这正是在移动业务市场不具备领先优势的中国电信亟需把握的业务机会。

整个物联网系统涉及的链条很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会影响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可以说,物联网业务的规模落地需要产业链各环节整体推动,而物联网络的全面部署、物联业务的有力支撑、芯片/模块的标准化程度、产品的成熟度、成本价格、相关平台的建设等,都会影响到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电信从一开始就注重产业生态的构建及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

例如,在生态系统方面,中国电信率先建立了针对物联网行业广泛合作的“天翼物联网产业联盟”,与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推动物联网的落地和规模应用。

在技术体系建立方面,中国电信采取开放合作的态度,与领先的平台及应用提供商进行合作,例如与爱立信合作打造全球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DCP),与机智云合作推出白色家电使能套件等。同时,中国电信积极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球第一张NB-IoT商用网络,加快NB-IoT终端模组推广,深耕800MHz,打造LTE精品网络,2018年起在各大城市推出VoLTE商用网络,从而建立了云、管、端一体的智能物联网生态圈,为企业智能转型提供专业定制化物联网服务。

借助产业生态的构建,中国电信在物联网方面不仅构建了强大的网络基础,更发展起了颇具用户基础的特色应用。

全面合作重点突出 爱立信助中国电信打造产业生态

在中国电信的诸多合作伙伴中,爱立信是合作最为广泛深入的伙伴之一。

在物联网领域,爱立信服务全球104个国家的30家一流运营商及3000多家企业,搭建了很多垂直行业的应用,聚焦自动化与工业制造、交通与物流、公共服务共三大领域,涉及十几种行业应用。广泛的行业合作,为爱立信积累了丰富的物联网产业经验。基于丰富的行业经验,爱立信与中国电信展开了深度合作。

2016年7月,中国电信发起成立天翼物联网产业联盟。爱立信正是天翼物联产业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参与联盟的筹备工作,爱立信电信事业部负责人担任理事会副理事长一职。爱立信与中国电信一起推进水联网、智慧工厂、畜联网等应用的实践。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开展,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智能改造成为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爱立信受访专家认为,连接为智能化的基础,实现连接是产品智能化的第一步,而连接分为网络连接和设备连接两部分,其中网络连接是智能连接的基础,设备连接是智能连接的“魂”。物联网与人联网不同,客户由个人消费者变为企业消费者,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乃智能连接之本质。打造一个满足企业管理需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提供全球一致体验的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乃实现网络连接的亮点,也是运营商的专业所在。

据悉,爱立信与中国电信联合打造了一套全球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DCP,得到业界广泛青睐。目前,全球已有28家运营商选择了爱立信的DCP平台,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爱立信与中国电信打造的DCP平台,为企业提供资费定制能力、多通道流量管理、可控可管、二次流量经营等服务,帮助中国电信更好地满足企业客户部署物联网的需求,为企业智能改造赋能。

来自爱立信的专家表示,进入2018年,爱立信与中国电信共同打造的DCP平台蓬勃发展。爱立信不断推出新功能,满足企业和中国市场的需求,比如机卡绑定、B2B2C、eSIM等。爱立信还将与中国电信一起推进DCP发展业务,帮助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另外,爱立信也积极参与到中国电信使能平台的技术开发、设计和建设中来,从连接走向赋能。爱立信目前正在帮助中国电信建立国际物联网合作,促进国际运营商之间的合作与互联。爱立信每年的DCP成员大会,邀请所有DCP运营商和知名企业参加,促进国际运营商与企业直接对话,其中中国电信与日本KDDI共同为丰田汽车提供全球连接服务就是最好的案例。

直面碎片化和长尾化特征 破解物联网发展关键点

正如前文所述,与传统个人通信业务所不同的是,物联网的客户由个人消费者变成了企业消费者,市场变得碎片化和长尾化,运营商在这一市场的经营策略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

来自爱立信的专家认为,物联网的成功普及离不开四大件:设备、连接与网络、平台、应用与增值服务。其中,爱立信所打造的DCP致力于帮助运营商构建更好的连接与平台,这里不再赘述。

在设备方面,目前物联网推广的关键在于芯片模组。现在市面上的物联网模组有很多类型,其中无线模组分两大类:一是授权频段的蜂窝物联网,如GSM、NB-IoT、eMTC以及4G、5G模组;二是非授权频段的LPWA模组,如Wi-Fi、LORA和Sigfox。其中蜂窝物联网中占市场主流的是GSM模组,其2017年全球发货量接近蜂窝物联网模组总数的一半。究其原因,是因为GSM模组成本最便宜、生态链最成熟。当前GSM模组在国内市场的淘宝价为人民币30元左右,而NB-IoT模组现阶段市场价格在100元上下,尚未达到每个模组5美元的终极目标价。

爱立信受访专家认为,评估模组的成本不应该仅看模组的购买成本,还应看其使用成本。运营商搭建支持这些物联网模组的网络每GB eMTC和NB-IoT的成本分别为4.15美元和9.66美元,这些成本的下降可以间接减少模组的使用成本。爱立信虽不生产模组,但可通过推广新兴蜂窝物联网设备以及帮助改善运营商的运营效率,助力运营商降低支撑这些物联网的运营成本,从而间接降低芯片模组的价格和直接降低其使用成本。

而在应用探索方面,爱立信专家建议重点考虑3个维度:找到正确的需求和市场,找到适用、良好的商务模式,找到好的生态链。

具体而言,爱立信认为,需求源于客户,物联网应用的出发点是要切实可行地解决客户的业务痛点,帮助其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推动业务变革。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找到细分市场领域和生存之本。待挖掘到真正的需求后,接下来就是找到好的商务模式,让利益链的客户、合作伙伴和应用开发商都能从物联网应用推广中获利。最后,找到有丰富合作伙伴的生态链。单一的生态链往往意味着应用成本造价高、应用推广难度大;在欣欣向荣的生态链,上、中、下游都可健康地获利,应用端作为下游企业也免除了上游和中游的单一来源限制,采购成本相对较低。此外,市场竞争下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比如蜂窝网络不断演进、2020年5G商用,这些更有利于物联网的应用普及做到“润物细无声”。

对于运营商在物联网应用方面的布局,爱立信的建议是,结合运营商在云资源、网络系统等方面的优势,选定特定行业,构建面向相应行业的完整方案和服务提供能力,同时采取与业界合作伙伴广泛合作的方式,满足不同行业特色需求。

市场回归理性 长期发展需跨越三道坎

2018年即将过半,与2017年相比,国内物联网市场除去了浮躁,回归理性和稳健。虽然千亿级的市场蛋糕令人欣喜,但业界也在冷静、全面、客观地看待机遇和挑战,步伐更加理性和从容。

爱立信认为,在物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的今天,有三大壁垒需要跨越。

第一,行业壁垒。跨界融合难,需要不同企业在各自的小圈子里精耕细作,加速相互连接,汇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彼时物联网井喷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第二,技术壁垒。端到端完美落地难,物联网未来需要持续推进网络演进,提供高质量的连接,NB-IoT等LPWA技术正在改变长距、短距连接的格局。不遗余力地推动移动网络的演进,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及更合适的连接方案是技术需要持续突破的壁垒。

第三,需求壁垒。规模引爆难,尽管谈及物联网,更多想到的是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庭解决方案,但物联网真正培植的直接价值市场在于企业以及商业用户,物联网的应用可能更类似于传统IT扩散模型(从2B到2C的模式),而不是由用户主导的社交产品与个人流通。培养企业以及商业用户是规模引爆的关键点。

“中国电信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物联网产业链各个领域的小伙伴,不断巩固基础网络,开放自身资源,推动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落地。”爱立信受访专家表示。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